在通遼這片土地上
曾有無數英雄為了守護家園
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
周榮久便是其中熠熠生輝的一位
今天
讓我們走進那段悲壯而熱血的歷史
一同領略他的英雄氣魄
1934年
周榮久在哲里木盟奈曼旗
組織抗日救國軍發動“八仙筒事件”
攻占日偽警察署
釋放被關押群眾
并轉戰奈曼、庫倫等地開展游擊戰
最終因彈盡糧絕自刎殉國
年僅42歲
他的行動是通遼地區
民間自發抗日的重要標志
鼓舞了內蒙古東部的抗戰士氣


堅守陣地不退卻
烏魯木頭山山頭炮火轟鳴,周榮久與警衛員小劉在槍林彈雨中堅守陣地。彈藥漸少,可他們心中的信念從未動搖,勝利終將屬于正義的一方。


戰壕里的期盼
戰壕中稍歇,小劉念叨著娘包的三鮮餡餃子,還惦記著要去吃周榮久家的滿月酒,這些家常念想滿是家的溫暖,也是他們舍命守護的牽掛。周榮久望著他,輕聲說出心愿—— 等兒子出生,一定要把鬼子打跑。
這份樸素的期盼,正是他們咬牙抗爭的力量。

軟肋變鎧甲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對家的惦念、對勝利的盼頭。一聲 “打!”,是把軟肋化作鎧甲,用血肉之軀,護著身后千萬個能安心吃餃子、辦滿月酒的家。

孤身對峙日軍
烏魯木頭山山頭硝煙彌漫。戰友倒下,彈藥耗盡,周榮久孤身面對日軍,卻毫無懼色。侵略者勸降的話語,在他聽來是那么的可笑,他心中只有對家國深深的眷戀和捍衛的決心。

自刎殉國的決絕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周榮久用決絕的自刎,回應了侵略者的威逼利誘,以生命捍衛了尊嚴和對祖國的忠誠。他雖倒下,但他的精神永遠屹立在這片土地上,激勵著無數后來人奮勇抗日。
歲月流轉
周榮久的忠魂永遠在西遼河畔舞動
他的故事值得我們銘記
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傳承
讓我們向英雄致敬
總策劃/斯琴塔娜 巴圖
劇本策劃/呂國華 劇本編劇/張敏
視頻 圖片/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