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金秋時節,呼倫貝爾大草原鋪展鎏金畫卷,大興安嶺林海浸染斑斕色彩,在這滿載收獲與敬意的日子里,我們即將迎來第41個教師節。
從城鎮校園的智慧課堂到邊境牧區的馬背教室,從立德樹人的初心堅守到教育創新的勇毅探索,教育工作者以粉筆為犁,在知識的田野上播撒希望;以師愛為炬,在成長的征途上照亮前路;匯聚團隊合力,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攜手前行。他們的身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的生動踐行,是呼倫貝爾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堅實脊梁。
即日起,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推出特別報道,向躬耕于北疆沃土的教育工作者們致以最誠摯的禮贊。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些動人故事,感受新時代師者的擔當與情懷,在字里行間讀懂教育的溫度,讓尊師重教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扎根生長。

在扎蘭屯市蘑菇氣鎮中心校的校園里,提及李鴻飛老師,師生們總會想起她伏案備課的身影,課后輔導的耐心,以及教案扉頁那句醒目的“愿以熹微光亮,點燃滾燙星河”。這句話,不僅是她的教育信念,更鐫刻著她扎根北疆鄉村教育二十九載的堅守與熱愛。
從教二十九載初心不改,帶班二十九春信念長青。李鴻飛自執教以來扎根基層一線,潛心教育事業,用心用情對待每一位學生,先后獲得自治區級中小學優秀班主任以及呼倫貝爾市級中小學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市(縣)級先進班集體、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輔導員、優秀指導教師、語文學科教學能手等榮譽。這些榮譽伴隨她在教書育人的漫漫征途中,一路播種不停,腳下步履生花,匯聚星光力量。
二十九年來,從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李鴻飛以粉筆為舟,載著鄉村孩子駛向知識的海洋;以愛心為帆,護航每一顆童心向陽生長;以奉獻為舵,在教育征途上堅定前行。如今,青絲已染霜華,但她依舊站在三尺講臺,把平凡的教學日常,譜寫成助力鄉村少年逐夢成長的動人篇章。
以國防教育為筆
繪就少年愛國底色
“教官,這個動作我總練不標準!”課間操的操場上,孩子們圍在李鴻飛身邊,舉著拳頭請教軍體拳招式。自學校紅領巾少年軍校成立起,她便多了這重“教官”身份,也把國防教育的種子悄悄播撒在孩子們的心里。李鴻飛深知,國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是塑造少年品格的關鍵一課,她始終以實踐為依托,引領學生不斷錘煉意志、厚植家國情懷。
戶外拉練途中,李鴻飛始終走在隊伍最前列。崎嶇山路上,她邊走邊講紅軍長征的故事,“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鏗鏘字句,伴著山間清風飄進每個孩子耳中;遇有學生體力不支,她立刻接過背包,牽起孩子的手穩步向前;有學生面露難色想放棄,她便俯下身輕聲鼓勁:“拉練練的是骨氣,咱們要做不服輸的小戰士!”
最莊重的時刻,是軍校授銜儀式。李鴻飛親手為每個孩子佩戴肩章,眼神里滿是期許:“這枚肩章裝著責任,不管將來走多遠,都要志存高遠、勇挑重擔、忠于祖國。”在她的引領下,孩子們不僅練出了堅韌品格,更在大合唱、室內課間操、體育大聯賽等活動中屢獲佳績,愛國的底色,就在這一次次實踐、一聲聲叮囑、一場場歷練里,深深烙進了少年的骨子里。
以師者仁愛為盾
守護特殊童年暖陽
在“李教官”的剛毅之外,李鴻飛心中始終懷揣著對學生的柔軟。一名學生成長于特殊困境,父親入獄,母親遠走重組家庭,年幼的她只能與年邁多病的奶奶相依為命,漏風的土房、桌上的咸菜,是她童年里常見的景象。第一次家訪時,李鴻飛攥住孩子凍得通紅的手,心中滿是酸澀,鄭重許下承諾:“以后我就是你的‘李媽媽’。”
這聲“媽媽”,她堅守了整整十年。她為孩子奔走申請助學基金,自掏腰包購置學習用品,還將自家女兒的衣物送給孩子穿。她牽頭組織同學為孩子慶生,用細致的關懷填補孩子家庭溫暖的空缺。孩子的奶奶每每提及這些,總是感動不已:“有像媽媽一樣的老師,真好!”
在她的班級里,每個孩子都是她的心頭至寶。一名住宿生夜間突發抽搐,她放下碗筷直奔醫院,徹夜守在病床邊,直到孩子體溫平穩才安心;某位學生因身體原因,上課時常尿褲子,她便悄悄抱來干凈衣服,輕聲安慰“沒關系”,默默守護孩子的自尊;考慮到鄉村學生課外讀物匱乏,她又自費建起“圖書角”,陪著孩子們一頁頁品讀,讓書香慢慢浸潤鄉村校園。
“有李老師在,娃們就有依靠。”家長們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對李鴻飛的深深信賴,也是對這份師者仁心最真摯的褒獎。
以無私奉獻為炬
照亮學生逐夢征途
每年畢業季,李鴻飛的身影總在校園里留到最晚。她主動扛起課后服務的責任,捧著學生作業逐本細查。共性知識漏洞,就集中講解,幫大家夯實基礎;個別薄弱環節,便單獨輔導,為學生答疑解惑。等送完最后一名學生離校,她又折回教室,幫值日生擦凈黑板、擺齊桌椅,往往要等到暮色漫過窗欞、染透教室,才伴著漸暗的天色踏上歸途。
有人不解地問她:“天天這樣連軸忙,累得歇不下,值得嗎?”李鴻飛總是笑著搖頭作答:“只要看著孩子們把知識學扎實、把責任記心里,我這心里就格外踏實。”這份“踏實”,是她二十九載扎根鄉村教育的初心堅守,是不貪慕鮮花掌聲,只盼著每個鄉村少年,都能帶著她的囑托與期許,走出大山、奔向廣闊天地,去往更遠的星河。

從傳道授業的“李老師”,到鑄魂育人的“李教官”,再到護佑成長的“李媽媽”,李鴻飛把自己的光與熱,全部融進了北疆鄉村的教育里。她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二十九載日復一日的平凡堅守,讓“一束微光”有了千鈞力量。這微光,照亮了鄉村教育的漫漫長路,點燃了無數少年的逐夢心火,更讓教育的希望,在北疆沃土上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閻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