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之余就能學自己想學的課,不用跑遠路,還免費,咱職工總夸這些服務真是做到心坎里了!”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一場場“量身定制”的公益培訓正走進機關、企業、鄉鎮,為忙碌在一線的職工們送上充實自我、點亮生活的“文化大餐”。(9月2日《工人日報》)
“職工想學什么,‘五好課堂’就送什么課到基層工會。我們就是要推出更多職工愿意上、方便上、免費學的課程。”沂源縣工人文化宮主任楊麗麗介紹,目前根據職工需求,課程分為文化體育、藝術、健康和職業技能等四大類,總計17門課程。
開辦公益性質的職工興趣培訓班,是提高職工職業技能、豐富職工業余生活的有效舉措。沂源縣工人文化宮采取“點單送課”的培訓模式,更好地契合了職工需求,受到職工的由衷歡迎。
現實中,許多單位都在開展針對職工的講座和培訓。不過,不少講座培訓仍在延續“我講你聽”的傳統模式。也就是說,單位安排什么內容,職工就只能聽什么內容。至于這些講座培訓的內容職工是否需要、是否感興趣,往往無人過問。這樣的講座培訓,因為帶有強烈的“要我學”意味,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點單送課”則由“你講我聽”變成了“我點你講”,職工由被動的“聽眾”變身為培訓課的“點單人”。因為培訓課程是職工感興趣的內容,“要我學”也就變成了“我要學”,職工自然會用心聽、認真學,學習效率也就順理成章地直線上升。
“點單送課”為職工提供了精準服務,堪稱將服務送到了職工的心坎上。筆者提兩點建議。一是企業開辦公益培訓,有必要提前征求職工意見,即先讓職工“點菜”,工會組織再精心“備菜”“上菜”。二是培訓結束、職工品嘗完“菜品”后,再次收集職工的反饋意見,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余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