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敖漢,生機勃發。廣袤的田野上,金色麥浪隨風翻涌;設施大棚內,瓜果盈枝,生機盎然;現代化養殖場里,牛羊成群,膘肥體壯。行走其間,目之所及皆是鄉村蝶變的鮮活景象,耳畔縈繞的皆是新生活的幸福回響,每一步都踏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堅實足跡上。
在市委“十大行動”的引領下,敖漢旗以振興鄉村行動為突破口,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種植業和畜牧業,持續推進農村生態宜居建設。今年,全旗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420萬畝,上半年肉類總產量15.8萬噸、鮮蛋總產量9.3萬噸、鮮奶總產量1.53萬噸,產業根基愈發穩固。
找準產業致富路
敖漢旗的振興之路,始于對資源稟賦的科學認知和產業布局的精準規劃,這里已形成以小米產業為龍頭、多業態并舉的特色產業矩陣。
“家人們看這米油,熬三分鐘結三層脂!”在敖漢旗小米集團直播間,主播舉起琉璃碗,只見金黃的米粥在鏡頭下瑩潤生光。彈幕瞬間刷屏,半小時500單的銷量見證著“敖漢小米”從古老粟谷到“網紅爆品”的華麗轉身。
近年來,敖漢旗依托精深加工產業園,開發出小米鍋巴、小米酒、小米肽、平酸粟粉等系列產品,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目前,全旗小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年產量超30萬噸,原糧產值超18億元。“敖漢小米”品牌價值攀升至282.41億元,帶動約15萬戶農民增收致富。
在四道灣子鎮,占地188畝的東阿阿膠敖漢旗活畜交易市場活牛交易中心于今年3月投入使用。這里設有10個智能交易區和500個標準化牛欄,徹底改變了養殖戶“跑幾百里買牛還總被壓價”的困境。“交易中心不僅推出‘首三月免稅’政策,還發放實用養殖工具、獸藥優惠券,設立‘犇躍獎’,極大激發了大家的養殖熱情。”一位王姓養殖戶站在現代化交易大廳感慨道。
設施農業成為產業振興新的增長點。在長勝鎮六合號村葡萄種植大棚內,種植戶劉新磊笑容滿面:“高標準溫室大棚精準調控溫濕度,有效抵御極端天氣,為葡萄營造了穩定適宜的‘小氣候’,保障了畝產穩定在2000斤以上。”據了解,此類現代化大棚已在全旗多點開花,產品暢銷京津冀等地。木頭營子鄉的智慧藍莓、豐收鄉的有機草莓、古魯板蒿鎮的玲瓏蜜瓜、四道灣子鎮的金絲蜜瓜等特色產品,通過“訂單農業+農戶”模式,帶動周邊農民年均增收超2萬元。
搬進幸福好生活
漫步薩力巴鄉三十二連山村,光伏路燈沿著整潔的村道次第排開,柔和的光芒映照著白墻紅瓦的農家院落,幾位村民坐在院門口的石凳上閑聊,笑聲順著風飄向遠方。“現在環境美了,村里還有廣場、有書屋,生活比以前豐富太多,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一位剛從廣場跳舞回來的村民笑著說。這生動的一幕,正是敖漢旗百姓生活全方位改善的真實寫照。
基礎設施不斷升級,老百姓從“將就過”到“舒心住”。今年,敖漢旗投入8015萬元推進和美鄉村建設,讓硬件設施迎來“大升級”。120.57公里新建及改造的農村道路,使農產品運輸車程縮短近三成,徹底告別了“晴天坑洼、雨天泥濘”的歷史;6886盞路燈從主干道延伸到小巷深處,晚歸的村民、玩耍的孩子都多了份安心;新添置的6輛壓縮式垃圾車和450個垃圾桶,讓“垃圾圍村”成了過去式,村莊環境一天比一天清爽。
公共服務不斷提升,老百姓從“跑斷腿”到“送上門”。數字鄉村平臺的全覆蓋,讓村民辦事“零跑腿”成了常態。打開手機小程序就能在線反映宅基地糾紛、社保查詢等訴求,后臺接單后,鄉鎮干部會在24小時內響應,平均辦理時長從過去的3天縮短到1天。設施齊全的村級文化書屋擺滿了農業技術、兒童讀物等書籍,周末總有不少村民帶著孩子來“充電”,還有志愿者定期講課,大伙兒都說“在家門口就能學知識”。
生活品質不斷改善,老百姓從“顧溫飽”到“有奔頭”。“小廁所”連著“大民生”,農村新建衛生廁所合格率高達99.75%,過去“夏天臭、冬天冷”的旱廁被干凈整潔的水沖式廁所取代,村民的衛生習慣悄悄改變。更讓人高興的是,村里的特色種植合作社越辦越紅火,借助新修的道路和電商平臺,小米、雜糧等農產品直接賣到全國各地,不少村民在家門口打工,既能照顧老人孩子,一年還能多掙兩三萬塊錢。“現在不僅住得舒服,掙錢的門路也寬了,這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奔頭!”一位在合作社務工的村民說。
從生活便利到服務升級再到增收有望,在敖漢旗的鄉村大地上,正鋪展著一幅宜居、宜業、和美的幸福畫卷,讓每個村民都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實實在在感受著生活的甜蜜。
挖掘生態新價值
塞北風光的壯美畫卷背后,是生態保護的持之以恒。讓“綠水青山”蝶變為百姓的“幸福靠山”,是敖漢旗始終堅守的發展理念。
在敖潤蘇莫蘇木,一塊塊光伏板向陽而立,當地創新“光伏+”模式,在光伏板下種植耐陰的沙棘、中藥材,實現“板上發電、板下固沙、板間種植”,帶動240余名農牧民人均增收超1.5萬元,讓土地發揮多重效益。
在金廠溝梁鎮的林蔭下,一朵朵赤松茸破土而出,撐起林下經濟“致富傘”。“鮮菇均價12元一公斤,通過訂單農業、電商平臺結合冷鏈物流,銷往北京、山東等地。目前,全旗赤松茸種植面積達500畝,畝產量達2500公斤,畝凈收益超3萬元,蘑菇變‘金菇’。”村民周星高興地算起了賬。
依托沙棘、山杏、文冠果等資源,敖漢旗深入踐行“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理念,重點發展林下經濟、碳匯、旅游等六大產業,帶領廣大群眾將美麗鄉村的“顏值”轉化為綠色經濟的“價值”。
從金色麥浪到藍色光伏板,從智慧大棚到云端交易,敖漢旗正以綠色為底、產業為筆,在塞北大地描繪著物阜民豐、村美人和的時代畫卷,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在這里盡情綻放。(楊柳 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