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巡診隊員為牧民看病。(圖片由達茂旗衛生健康委提供)
“以前咳嗽得厲害只能硬扛著,現在‘草原上的白衣安達’每月上門給我量血壓和針灸治療,我的老慢支再沒加重過。”在達茂旗巴音花鎮,72歲牧民那某握著巡診隊員的手,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
今年4月以來,達茂旗組建的10支“馬背醫務室”巡診隊踏遍5000多平方公里草原,將醫院“搬”到牧民家門口,讓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在草原牧區落地生根。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達茂旗依托“馬背醫務室”巡診,破解了邊疆牧區“看病遠、看病難”的民生難題,讓6.6萬名草原兒女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健康紅利,為邊疆民族地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生動實踐樣本。
織就“健康網” 破解牧區醫療痛點
“‘馬背醫務室’的針灸大夫到嘎查了,我腰腿疼有段時間了,得趕緊去看看。”
“巡診隊給免費做B超、查心電圖,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就能看大夫,真方便。”
……
這些樸實的話語,道出邊疆牧區醫療條件的巨大變遷。
達茂草原地廣人稀,最遠的牧戶到衛生院要開車近1個小時。“小病拖成大病,大病遠赴他鄉”曾是農牧區醫療的真實寫照,基層衛生院設備老化、人才短缺的困境尤為突出。
“牧民需求在哪里,醫療服務就跟到哪里。”在這片廣袤草原上,“馬背醫務室”以蒙古馬般的堅韌,續寫著守護健康、凝聚民心的動人篇章。
2025年,達茂旗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為突破口,制定《達茂聯合旗進一步打造醫療高地暨2025年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施方案》,形成“旗蒙醫醫院牽頭、衛生院協同、村醫參與”的三級聯動體系。整合旗蒙醫醫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蘇木鄉鎮衛生院及15個嘎查村衛生室資源,14個健康片區、64個健康單元及片區轉診中心層級分明,織就一張覆蓋全域的健康守護網。
“截至今年8月,‘馬背醫務室’累計巡診5844公里,服務群眾1128人次,慢病規范管理率從去年同期的64%躍升至90.5%。”達茂旗衛生健康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上下聯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基層
清晨的草原薄霧未散,達茂旗蒙醫醫院的醫務人員已帶著便攜式B超機、心電、5G卒中單元等設備登上巡診車。“蒙醫醫院出專家、衛生院摸需求、村醫當向導,共同將二級醫院服務送入牧戶氈房。”達茂旗蒙醫醫院工作人員介紹。
“以前我一個人守著衛生室力不從心,現在巡診隊每月都來巡診,我們村的慢病規范管理率大幅提升。”在希拉穆仁鎮,村醫對“上下聯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贊不絕口。
達茂旗以提升縣域醫療水平、方便群眾看病為目標,推行“達病達醫”模式,由專業人員對群眾健康進行一對一管理,做到“群眾少跑腿、專家多下沉、資源用得好”,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從理念變為現實。
如今的達茂草原,55個嘎查村醫療空白點全部消除,牧民平均就醫距離縮短至15公里,就醫時間成本降低60%;基層醫療機構蒙醫特色診療項目從8項增至28項,增加5大類,遠程會診覆蓋率達80%,2025年牧區患者縣域內就診率提升至64%;高血壓、糖尿病規范管理率分別提高36.99%、31%,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率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29.57%。
“一碗奶茶話健康” 構建健康服務閉環
“黨旗插在巡診一線、服務送到牧戶家門口”。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馬背醫務室”巡診隊立足“黨建引領、醫療筑基、民族團結”三位一體的牧區健康服務新模式,讓黨旗在廣袤草原上高高飄揚。無論是蒙漢雙語健康宣教中的政策解讀,還是“紅黃綠”三色健康檔案背后的精準隨訪,每一次巡診都成為傳遞黨的溫暖的生動實踐。截至目前,達茂旗巡診活動已開展5期,為55個嘎查村的1128名農牧民群眾帶去優質醫療服務。
“馬背醫務室”,不僅將優質醫療資源帶到基層,更在診療服務中融入民族團結政策宣傳。他們帶著蒙漢雙語健康手冊走到牧戶身邊,用“一碗奶茶話健康”的方式,講解高血壓防控、冬季防寒等實用知識,還把民族政策嘮給農牧民聽。這種將醫療服務與民族團結深度融合的實踐,織密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感紐帶,讓健康服務成為筑牢邊疆穩固的基石。
當前,醫務人員下沉基層作為優質醫療資源直達牧區的重要途徑,每次巡診前,都會通過微信公眾號、嘎查居民群等平臺,提前公示下沉專家的所屬科室、擅長領域及坐診時間,讓牧民能根據自身病情“按需點單”“精準問診”。巡診中,專家不僅現場診療,讓牧民在家門口享受到二級醫院的診療服務,同時,還會指導基層醫護人員學習蒙醫針灸、慢病管理等實操技能,幫助基層培育本土化醫療力量。“精準匹配需求+現場傳幫帶”,實現了“輸血”與“造血”的雙重成效。
“依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達茂旗‘馬背醫務室’有效破解了邊疆牧區就醫難題,讓牧區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帶來的紅利。”市衛生健康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夕陽下,巡診車的轍印與駿馬的蹄痕在草原上延伸。“馬背醫務室”傳承抗日戰爭時期“馬背上的醫療隊”紅色根脈,將“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融入實踐,在祖國北疆繪就一幅“健康包頭”的動人畫卷。正如牧民們傳唱的牧歌:“白衣安達進氈房,草原兒女享安康……”
■短評
5844平方公里的健康約定
5844平方公里的達茂草原上,“馬背醫務室”的腳步與車轍,勾勒出邊疆醫療服務的溫暖軌跡。這支巡診隊伍用蒙古馬般的堅韌破解了牧區“看病遠、看病難”的沉疴,讓6.6萬名草原兒女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醫療,堪稱邊疆民族地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生動樣本。
從“小病硬扛、大病遠走”到“專家下沉、按需點單”,“馬背醫務室”的突破在于構建了三級聯動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網絡。旗蒙醫醫院出專家、衛生院摸需求、村醫當向導,便攜式設備進氈房,蒙漢雙語解民憂,不僅大幅提升慢病規范管理率,更以“一碗奶茶話健康”的溫情,把醫療服務與民族團結擰成一股繩。
這不僅是醫療資源的下沉,更是健康理念的扎根。從消除55個嘎查醫療空白點,到遠程會診覆蓋八成區域;從傳授蒙醫針灸技藝“輸血+造血”雙輪驅動,到“紅黃綠”檔案精準隨訪,每一步都踏在牧民心坎上。“白衣安達進氈房”的牧歌,唱的是健康紅利,更是邊疆穩固的民心基石。
“馬背醫務室”的實踐證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不必囿于形式,只要心系群眾、因地制宜,便能在草原深處織就一張守護生命的健康網。 (苗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