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扎魯特草原,秋高氣爽。通遼市扎魯特旗1242萬畝天然草場進入打草季,牧民在廣袤的草場上駕駛機械來回穿梭作業,為牲畜儲備充足的越冬度春“口糧”。

初秋時節,扎魯特草原上摟草機在往返穿梭。 白敖敏 攝
9月1日,走進阿日昆都楞鎮80萬畝無人無畜封禁保護區,空氣中彌漫著牧草的清香。割草機、打捆機穿梭在草場上,所經之處,一道道草帶、一捆捆打包好的牧草,與牧民忙碌的身影,共同構成一幅草原最美的秋收圖。

牧民駕駛摟草機在草場上打草。 青格樂 攝
薩如拉嘎查牧民額爾頓畢力格家有草牧場3000多畝,其中1000畝為打草牧場,由于今年雨水充沛,牧草長勢良好,預計能打牧草150噸。“已經打兩天了,十來天就能打完,青貯和干草加起來足夠家里的100多只羊、80多頭牛越冬度春了。”額爾頓畢力格高興地說。

9月1日,隨著打草機劃過,草場上留下一道道草帶。
像額爾頓畢力格家這樣順利打草儲備牧草的背后,是扎魯特旗多年來對草原生態的有效保護。曾經由于過度放牧和載畜量過大,阿日昆都楞鎮80萬畝草牧場退化嚴重。2013年開始,扎魯特旗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工程,對該鎮11個嘎查(自然村)的789戶、2116名牧民進行生態移民,并全面禁牧禁墾。如今通過10多年的封禁保護,草原生態得到了良性逆轉,再現了“天堂草原”美景。

9月1日,吳靈寶查看自家草場長勢。
這幾天白音敖包圖管護站護林員吳寶山家的1600多畝草場也緊鑼密鼓地開始打草,不同的是他家草場在阿日昆都楞生態移民遷出區內。吳寶山一家搬遷后,他每年都會將牧草對外銷售,家庭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
“以前我也是一個牧民,因為生態移民搬遷安置,安排到這里做了護林員的工作。雖然搬遷到旗里了,但是原先的草牧場沒有變,反而因為封禁保護越來越好了。現在除了每個月到手的4000多元的工資外,每年秋天賣牧草也能賺3萬多元。”吳寶山高興地說。

已打梱的干草。
近年來,扎魯特旗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加大退牧還草、生態修復、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工程投入,為草原生態筑牢“防護網”;科學劃定刈割時間,實行嚴格的輪刈、間作制度,避免草場過度利用;通過動態監測、嚴厲打擊毀林毀草違規違法行為,確保天然打草場在“豐收”與“保護”間保持精準平衡,既讓牧民享受到生態改善的紅利,也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如今,這片水草豐美的土地,正以豐收的忙碌為筆,描繪著生態美、產業興、牧民富的草原新圖景。
內蒙古日報·草原云記者:鮑慶勝
扎魯特旗融媒體中心記者:王呼斯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