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不僅要追求知識傳授的科學性,更要以貼合學生實際、注重知行統一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思政應結合教學實際,充分利用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探索非遺傳承與思政建設的深度融合路徑,打造更具親和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思政課。
文化自知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自信是文化自知的必然結果。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負,而是建立在深度自知基礎上的行動自覺。這種文化自知不僅為學生提供一個認知的起點,更為其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打牢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承載并傳遞著民族的深厚文化記憶與豐富文化內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政課,有助于引導學生從多維視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在課堂互動和實踐教學過程中融入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及時代精神等內容,使學生能夠切身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感受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和人文關懷,培養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引導其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在學思踐悟中塑造文化人格。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集體記憶和精神寄托。這些共同的文化記憶,構成了質樸情感的紐帶與歸宿。在教學過程中,情感共鳴至關重要,將其融入課程不僅可以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還能激發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承載體的活態文化,其賡續與傳承源于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與物,也需要復歸生活予以活化、傳承與創新。將非遺傳承融入思政課,實際上是將課堂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為其深化理解與認同構建情感共鳴平臺,使學生在文化的熏陶與滋養下,更加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價值。推動非遺傳承與思政課深度融合,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與敢為人先的責任意識,助力其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傳統手工藝人在面對繁復的傳統制作技藝與漫長的制作周期時,仍能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這種對技藝的執著追求與堅守精神,能夠感染激勵學生,使其認識到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未來的工作中都應具備堅定的信念,不會輕易被困難和挫折擊垮。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諸多挑戰。青年學生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中堅力量,必須具備打破傳統思維束縛的勇氣,以創新精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有機結合,推動古老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統技藝的傳承歷程本身就是一場漫長且執著的實踐征程,每一位工匠皆將畢生精力投入于手中技藝,在日復一日的操作里不斷歸納經驗、改良技法,力圖將技藝提升至極致。學生在解析傳統技藝基因的過程中,通過親身參與傳統技藝的實踐活動,能夠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力量,逐步培養起一種堅定前行的精神風貌。
青年學生肩負著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不僅要在理論上深入研究傳統技藝的基因密碼,更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有效途徑。要持續探索新的領域、拓展新的思路,以參與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項目為載體,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通過親身體驗和探索,深入了解傳統技藝的精髓和魅力。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實現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更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注入鮮活動力,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輝。
推動非遺傳承與思政課深度融合,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應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知、情、意、行等育人元素。要著力打造兼具學術深度與可讀性的優質教材,系統整理非遺中的思政元素,將傳統藝術、民俗活動中的道德觀念、文化精神進行理論提煉;注重教材呈現形式的創新,通過案例解析、問題引導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要組建跨學科的師資隊伍,為非遺傳承培養更專業、更多元的師資力量,推動非遺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將非遺融入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創新實踐。隨著實踐的持續推進,非遺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將不斷深入,為非遺傳承注入思政教育新動能,形成傳統文化賡續與時代新人培育的良性互動。(作者:李向東 曲展,單位: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