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烏珠穆沁羊國家級保種場,技術人員正為一批攜帶高繁殖力基因的種公羊采集精液,通過人工輸精技術加速擴繁烏珠穆沁羊高繁新品系核心群。
這批種公羊來源于8月18日通過驗收的烏珠穆沁羊高繁新品系。該品系已建立核心群4個、擴繁群2個,群體規模達2066只,高繁殖力遺傳性能穩定。評審專家組認定,該成果對提升品種性能、推動產業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烏珠穆沁羊高繁新品系核心群。
烏珠穆沁羊是內蒙古優質地方肉羊品種、錫林郭勒盟的“草原名片”,被列入全國十大優異畜禽遺傳資源。然而,繁殖率低長期制約該品種進一步發展,成為影響牧民增收和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團隊研發的全球首款蒙古羊系綿羊繁殖力檢測低密度SNP基因芯片。
為解決這一瓶頸,2015年,內蒙古大學聯合內蒙古農業大學、錫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等9家單位,啟動高繁殖力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組歷時10年,行程數十萬公里,采集了包括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等44個國內外綿羊品種的2000余份樣本,構建起全面的綿羊基因庫。
“我們首次證實蒙古羊中含有高繁殖力基因(FecB),同時挖掘出蒙古羊品種特異性繁殖力相關候選基因10余個、突變位點20余個,在《Theriogenology》等期刊發表相關論文1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項目帶頭人、內蒙古大學研究員佟彬介紹,團隊還自主研制出全球首款蒙古羊系綿羊繁殖力檢測低密度SNP基因芯片,累計檢測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近3萬只,檢測規模世界領先。

項目帶頭人、內蒙古大學研究員佟彬與培育的烏珠穆沁羊高繁母羊及羊羔合影。
新品系選育采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群體繼代選育”方法,結合人工授精、同期發情與胚胎移植等繁殖技術,構建了“以種羊場為核心、示范戶為紐帶”的繁育推廣體系。目前,核心群母羊胎產羔率已達150%以上。
“原來母羊一年最多產一只羔,現在年均達到兩只,羔羊成活率也顯著提高。”西烏珠穆沁旗阿爾泰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種羊基地負責人甘珠爾說,“這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緩解了草場壓力和飼草料儲備負擔。”
今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專項支持下,團隊將加快推進新品系大規模推廣應用,并建立標準化養殖技術體系,促進科技成果更好轉化為農牧民實實在在的收益,為我國肉羊種業創新和產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內蒙古日報·草原云記者:白蓮
圖片由內蒙古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