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棚內的陽光玫瑰

魏連魚查看葡萄長勢 劉詔燁 攝
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鎮南村的葡萄采摘大棚內,陽光透過棚頂的薄膜,在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上留下斑駁光影。村民魏連魚穿梭在藤蔓間,向游客介紹不同品種的葡萄。來自張家口的游客王女士手里拎著剛采摘的陽光玫瑰,她的兒子正舉著小籃子,踮著腳在葡萄架下挑選果實,大棚里不時傳來一家人的笑聲。如今,這樣熱鬧的采摘場景在南村已成常態,大棚采摘也成了當地一張亮眼的民生名片。
今年是魏連魚經營葡萄大棚的第三年,回憶起創業初期,她至今感慨萬千。“以前我就是種玉米、土豆的老把式,一年到頭累得腰酸背痛,收入還沒個準數,全看老天爺‘臉色’。”三四年前,看到村里有人開民宿、辦農家樂賺了錢,魏連魚便也動了搞特色種植的心思,和老伴商量后,把外租的溫室大棚收了回來,一頭扎進了葡萄種植里。可真正上手才發現,選品種、買樹苗、學技術,每一步都充滿挑戰。“買回來的樹苗細得像筷子,溫度高了怕熱壞,低了怕凍著,我和老伴幾乎天天守在棚里。”更讓她心疼的是,葡萄第一次結果時,因為舍不得修剪,果實長得密密麻麻,最后大半都擠爆爛掉。“那次損失了好幾萬,我晚上都睡不著覺。”魏連魚說。
好在困境中總有轉機。就在魏連魚犯愁的時候,農技員主動找上門,手把手教她修剪枝丫、調控溫濕度。她自己也沒閑著,加入網上的葡萄種植技術交流群。“現在遇到問題,拍張照片發到群里,專家和種植大戶很快就給支招,比自己瞎琢磨強太多了。”魏連魚表示。現在,魏連魚的兩個大棚早已走上正軌,一個棚里90棵陽光玫瑰長勢喜人,另一個棚則集合了中國紅玫瑰、陽光十三、蜜光葡萄三個品種,每個棚一年能掙6到8萬元。
為了種出“綠色好葡萄”,魏連魚還有一套自己的“生態法子”。她指著棚內的設施向記者介紹:“咱不打農藥,靠樹下的草防病蟲害。修剪枝丫得仔細,這樣每串葡萄才能長得勻稱飽滿;棚里靠裝門簾、土墻來調節溫度,每年1月就開始給葡萄樹循序漸進地升溫,白天靠太陽光吸熱,晚上依賴土墻保溫,逐漸撤掉頂部的棉簾,從發芽到采摘,陽光玫瑰得等七八個月,其他品種也需要五六個月。”魏連魚還用白紙給葡萄串做了“小傘”防曬,也正因這份用心,她家的葡萄成了“香餑餑”,陽光玫瑰八九月采摘,其他品種六七月就能嘗鮮,一到暑假,不僅本地周邊游客紛至沓來,北京、上海的游客也專程趕來。
在南村,像魏連魚這樣靠種植葡萄增收的農戶還有很多。作為觀光農業旅游示范村,南村依托臨近高鐵站、機場和城區的區位優勢,明確了“設施農業+科技示范+果蔬采摘+觀光旅游”的發展定位,通過政府補貼、技術扶持等方式,引導村民發展特色種植。目前全村678名常住人口中,已有452人參與到采摘種植、旅游服務產業鏈中,2028畝設施農業用地成了村民的“致富田”。除了葡萄,村里的其他品類種植也各具特色,草莓、桃子、小柿子、黃瓜等,從3月就進入了采摘期,不同的采摘周期大大延長了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同時,村里還在不斷完善上下水、天然氣等基礎設施,引入特色餐飲企業,發展鄉村民宿,讓游客既能“就地采摘、就地加工”,體驗地道農家風味,也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周末、節假日是游客最多的時候,光賣葡萄一天就能收入好幾千元。”看著大棚外絡繹不絕的游客,以及載著游客前往下一個采摘區的大巴車,魏連魚笑得合不攏嘴。如今的南村,大棚里不僅結出了清甜的果實,更結出了鄉村振興的“甜蜜果”,村民們的日子,正像這掛滿枝頭的葡萄一樣,越來越紅火、越來越甜蜜。(劉詔燁 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