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科技日報》第6版刊發題為《智能監管終端保障草畜平衡》的文章,報道了國內首套草畜平衡智能監管終端在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毛都草原試運行,該終端使當地草畜平衡指數降至10%以下,草地退化面積減少20%,有利于退化草原煥發新生。
報道如下:

《科技日報》(2025年9月1日06版)
一望無際的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草原上微風輕拂,牧草沙沙作響,羊群悠閑覓食。不遠處,烏蘭毛都蘇木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王宗新手持最新款草畜平衡智能監管終端,專注觀察羊群動態……這是國內首套草畜平衡智能監管終端試運行現場。
就在幾年前,這場景還難以想象。王宗新說,過去,監管人員要騎著摩托車穿行于山野溝壑,一天也跑不了幾個牧點。這如同與時間賽跑,效率不高,精度有限。新智能監管終端仿佛“智慧大腦”,能快速精準監測牛羊群數量與放牧面積,一旦發現過度放牧即可預警。
草畜平衡智能監管終端由興安盟聯合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共同研發。它集成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草原植被實時監測與載畜量動態評估,助力草原放牧智能化管理與草畜資源科學利用。其低空巡航終端基于無人機,集成高清圖像實時拼接、低信號智能回傳、巡航路徑自動校正等自研算法模塊,如鷹眼般在草原上空精準巡航。地面移動式數據處理分析服務器集成高密度、多尺度牛羊盤點技術及大小羊智能識別等算法模塊,能快速分析無人機數據。草原過度放牧智能監管平臺則以可視化方式呈現監管牧區的基本信息、歷史監管記錄以及現場監管效果,為執法人員提供直觀便捷的操作界面。
草畜平衡智能監管終端的應用,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意義重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慧農業首席科學家趙春江認為,草畜平衡智能監管終端是科技創新與草原生態保護深度融合的成果,將有力推動草原管理向智能化、精細化轉型,為全國草原生態保護提供可借鑒模式。
據相關部門測算,草畜平衡智能監管終端將使當地草畜平衡指數降至10%以下,草地退化面積減少20%,有利于退化草原煥發新生。按當地每畝草地恢復成本50元計,每萬畝草原生態修復投入將減少10萬元。
制作: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