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一大早,包頭市東河區紅星便民市場地面上的露水還未干,李建國的蔬菜攤就已經支了起來:翠綠的黃瓜碼得整整齊齊,沾著泥土的胡蘿卜透著新鮮。
“都是今早從沙爾沁鎮拉來的,鮮嫩可口。”他一邊給秤盤上的西紅柿套袋,一邊和顧客嘮著家常。老道巷里剛出籠的燒麥的香味也在晨霧里彌漫開來……這是東河區一天的開始,這里的煙火氣總比太陽起得更早。
被喚醒的還有南圪洞便民市場、復盛路市場等8處便民市場,它們像老城區的毛細血管,涌動著最鮮活的市井氣息。
可就在幾年前,這份煙火氣還拖著“亂糟糟”的尾巴:東腦包路口常被兩側的菜攤、水果車堵得水泄不通;一中西路的小吃攤收工后,路面會結上一層黑殼,下雨天踩上去濺得人滿褲腿泥點。
“那時候管也難,不管也難。”從事城管工作十幾年的老張記得,整治時小攤販和城管“打游擊”,你來了我就跑,你走了我再擺,居民一邊抱怨路難走,一邊又舍不得這些小攤子離開。
為了讓充滿生活氣息的煙火小攤與林立的高樓實現“和諧共生”,東河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的隊員們開啟了一場細致入微的街巷調研。他們手持地圖,在轄區的大小街巷里連續走訪半個月,將每個路段的人流高峰時段、居民的實際需求、交通關鍵節點都摸查得一清二楚,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措施。
如今,走進南圪洞便民市場,規范有序的景象讓人眼前一亮。波普公司用清晰的黃色標線劃出了3米寬的專屬攤位區,明確界定經營范圍,確保攤位不越界侵占公共空間。同時,市場內合理配備了充足的垃圾收集容器,并安排專人實時巡查清理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廢棄包裝等雜物,從而營造出整潔舒適的購物環境。
8月25日上午,記者在復盛路市場看到,精細化的時間管理成為環境治理的一大亮點。執法隊員們結合居民上下班的出行規律,將經營時間細化為“早餐攤8:30前收攤、百貨攤19點前清場”,通過錯峰經營的方式,有效避免了市場經營與市民出行的沖突,保障了道路通行順暢。即便是以往最難管理的鐵醫北路,如今也通過“劃定固定經營區域+流動清掃保潔”的組合措施,街道秩序煥然一新。
要說東河區最具人氣的便民市場,那就非紅星早市莫屬了。記者了解到,在便民市場的規范治理中,東河區格外關注殘疾人員和退伍軍人等特殊群體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暖心優待舉措。針對殘疾人員,市場設立了“綠色通道”,殘疾攤主可憑殘疾證明享受攤位費減免50%的優惠,且在攤位選址上優先安排在人流量適中、通行便利的區域。
他們給每家燒烤店發放了“三定兩統一”的“明白紙”,即:定經營時間,統一定為18:00—23:00;定經營位置,為人行便道之上,盲道內側;定經營要求,嚴禁使用高音喇叭等設備、從事影響周圍居民正常生活的行為。“兩統一”是統一在餐桌前配置垃圾桶,統一鋪設防污地毯和遮陽傘、遮陽棚等。
這種“剛柔并濟”的管理舉措,讓東河區的夜市有了新模樣。“我們不是要管死,而是要管活。”東河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哈斯說,他們建立了“宣傳-整治-鞏固”的閉環機制,對初次違規的商戶以勸導為主,對屢教不改的才依法處罰。如今,城區12個街道的近千家餐飲門店、150家外擺燒烤夜市,都在規范中透著生機。
其實,只要規矩立好了,生意就能做長久。
東河區的煙火氣,不只在菜市場和燒烤攤。在南圪洞廣場,水果店外的臺階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水果,炒貨的香味四處飄散。干凈整潔的路面和規范有序的攤位,更為這份煙火氣增添了一份和諧與美好。
對有外擺需求的商戶,城管工作人員根據門店面積、門口空地大小、人流走向等基礎信息,判斷外擺的可行性,并結合城市管理規定和商戶實際需求,“一對一”規劃外擺范圍,實現“既讓商戶有空間經營,又讓市民有舒適環境”的目標。
這種“放管結合”的外擺經濟,是東河區營商環境的生動注腳。不同于過去“重管理輕服務”的思路,如今的城市治理下足了“繡花功夫”:城管部門細化經營規范,市場監管確保食品安全,各環節銜接順暢,讓商家少跑腿、好辦事。
當高樓拔地而起時,如何留住市井的溫度?當規范秩序時,怎樣不熄滅生活的煙火?東河區的答案是:城市管理既要算好“整潔賬”,也要算清“民生賬”,更要留住“煙火氣”。(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劉向平 通訊員 楊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