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的8萬畝紅皮小麥陸續進入收割期。農民們搶抓晴好天氣,全力開展搶收工作,確保小麥顆粒歸倉。

烏拉特中旗石哈河鎮郜北村的麥田。
在石哈河鎮郜北村的麥田里,金色的麥浪一望無際,麥穗飽滿、長勢喜人,沉甸甸地壓彎了麥稈。伴隨著機械的陣陣轟鳴,多臺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將飽滿的麥穗精準收割。麥粒如流水般從出糧口傾瀉而出,直接裝入運輸車中,整個過程高效流暢、一氣呵成。
“我種了40畝紅皮小麥,畝產約200斤。對于純天然、無添加的旱地小麥來說,收成相當不錯了。”石哈河鎮郜北村二海壕組黨支部書記李志海介紹道。

麥粒從收割機出糧口直接裝入運輸車。
據了解,巴彥淖爾市今年共種植旱作硬質有機小麥11.7萬畝,其中,石哈河鎮種植近8萬畝,涉及9個村的96個小組1540戶。石哈河鎮地處陰山北麓高臺梁脊地,平均海拔1800米,無霜期短,晝夜溫差超過20攝氏度。該地區常年干旱,年有效降雨量僅60毫米左右,屬典型的丘陵干旱地區。近年來,當地恢復并推廣旱作區休耕種植模式,采用傳統“兩犁壓青”輪歇種植方式(即種一年、歇一年,伏天耕地、綠肥壓底),逐步提升土壤地力、改善耕地質量,基本形成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空間布局與生產方式,穩步推動旱作小麥產量與品質雙提升。

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麥稈。

8月30日,航拍下的石哈河鎮旱作硬質有機小麥科技示范園區。
依托紅皮小麥的獨特品質,烏拉特中旗積極打造“一鎮一品”現代農牧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園區),圍繞“旱”字謀篇布局,以“五彩石哈河”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為引領,打造旱作農業優質溢價區,持續開展旱地紅皮小麥提純復壯、良種選育、訂單種植、品牌營銷、高端論壇等工作;在“特”字上持續發力——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基地夯實產業基礎,同步推進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高端市場開拓,不斷提高產業效益;同時穩定小麥、蕎麥、油菜籽、雜糧雜豆和鮮食蒜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助力綠色、有機、生態循環的一體化農業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內蒙古日報•草原云記者: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