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賽汗烏素村鮮食玉米采收季“采收快、銷售慢”,玉米價格一天能跌三回,堆在地頭的鮮玉米成了村民的“心頭憂”。今年以來,賽汗烏素村黨委將“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轉化為“解民憂、辦實事”的實際行動,積極爭取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牽頭建成格瑞普玉米深加工廠,從根源上解決鮮食玉米“賣難”問題。工廠以“訂單農業”簽約農戶,鮮玉米采收當天進車間,每小時加工1.2萬根、日均8-10萬根,經風選、剝皮、真空鎖鮮后裝品牌袋,當日發往全國。如今,村民再也不用為玉米滯銷發愁,過去堆在地頭無人問津的鮮玉米,現在在地頭就能裝車運向工廠,“鮮食玉米不愁賣”的安心,正是黨組織踐行為民初心的生動體現。

黨情暖人心,通“就業”堵點讓群眾“發愁”變“增收”
工廠開在家門口,也打開了就業門。目前工廠固定用工三十人左右,以本村村民為主,崗位不挑年齡、不挑技術,剝葉、分揀、包裝、質檢,人人都有合適位置;忙季再添臨時工,誰有空誰就來,家里老人也能幫忙貼袋口,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拿到每月4000元以上的穩定工資,真正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大家笑稱:“早上送娃上學,轉身進廠上班,下班還能下地,日子像玉米一樣節節高。”

黨領航方向,補“鏈條”斷點建“種-收-加-銷”一體化體系
為讓玉米產業真正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賽汗烏素村黨委以“延鏈提值”為目標,完善產業配套,推動玉米產業從“單一種植”向“全鏈條”轉型。加工廠占地15畝,有2600平方米車間、800平方米冷庫及2條國內領先真空鎖鮮線,年產能3000萬根。通過 “企業 + 農戶” 機制,春播前簽合同定標準價,加工環節用滅菌工藝將保質期延至 1 年,打破季節限制,銷售半徑從周邊擴至千里外大城市,構建 “種得好、收得穩、加工精、賣得遠” 格局,讓 “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成為產業發展的 “紅色引擎”。

下一步,賽汗烏素村將深化群眾教育成果,緊跟鄉村振興部署,以加工廠為核心延鏈、豐富品類、提品牌力、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讓黨的惠民政策結出更多碩果,為鄉村振興注入“紅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