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光熹微中,澇利海如鏡未磨,波光粼粼,時有飛鳥振翅掠過晴空;
云霧繚繞處,蘇木山蒼翠欲滴,林海蔥蘢,時有靈動身影掠過斑駁樹影。
這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正是烏蘭察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一直以來,為了讓野生動物安心停留、繁衍后代,烏蘭察布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通過推動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監測、提高公眾保護意識等舉措,為野生動物創造更加良好的遷徙、棲息條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生態長卷:萬鳥競飛見證生態蝶變
“這幾年,澇利海的變化可太大了!來這里停留、繁殖的候鳥越來越多,像黑鸛、白琵鷺這些以前少見的鳥兒,如今都頻繁現身。”興和縣林業和草原局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趙汝平望著碧波間嬉戲的灰雁群欣喜地說:“放在過去,這兒可沒這么熱鬧,現在好多鳥兒我都不認識。”
是什么讓澇利海一躍成為候鳥心心念念的“夢中情地”?答案,就藏在不斷拓展、日益完善的濕地保護體系之中。
近年來,興和縣靶向施策,積極推進澇利海退耕還濕工作,有效拓展濕地面積,為候鳥提供廣闊的棲息空間;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打通濕地間“毛細血管”,持續增強濕地生態穩定性;在植被恢復方面,科學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并在濕地邊緣及周邊陸地搭配栽植耐水喬木和灌木,隨著水生物大量繁殖,水生昆蟲、魚類等有了“口糧”,也吸引了大批鳥類來此覓食、棲息。
如今,澇利海這片2360畝的濕地已成為候鳥遷徙的“黃金驛站”,僅2024年春季遷徙季就迎來10700余只候鳥,其中黑鸛、白琵鷺等珍禽數量連年攀升,蘆葦蕩中更是隨處可見筑巢安家的珍稀鳥類。
澇利海濕地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是烏蘭察布市保護濕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生動縮影。
據烏蘭察布市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站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烏蘭察布市共實施21個濕地保護修復項目,包括霸王河國家濕地公園、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察爾湖濕地公園等區域,投入資金12901萬元。如今,岱海自然保護區植被覆蓋率由之前的68%增加到81%,鳥類種類由68種增加到101種;察汗淖爾國家濕地公園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64.9%,鳥類種類由79種增加到141種。這些鮮活的數字是烏蘭察布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有力見證。
值得一提的是,鳥類監測數據的變化也充分展示了生態保護取得的成效。截至目前,烏蘭察布市累計監測鳥類118000只,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71只,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6450只,“三有”動物91279只。如今,歡快的啼鳴,靈動的身姿,讓烏蘭察布盡顯生態美。
守護協同:科技監測與人工守護共筑保護網
“快看,那只豹貓忙著覓食呢!”
“你再看,狍子在樹影間蹦跳,短尾一翹一翹地,像跳躍的音符。”
……
在蘇木山的密林中,記者通過自然保護區布設的紅外相機,窺見了一幅幅生動的野生動物活動畫面。
“這樣珍貴的場景來之不易,令人欣喜!”蘇木山自然保護區負責人激動地說:“近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蘇木山自然保護區內獵隼、草原雕、金雕等猛禽頻繁出現,保護成效顯著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注入啊!”
近年來,烏蘭察布在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陸續布設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巡護管護系統,建成智慧化監測監控平臺,實現生態保護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同時,高清攝像頭、無人機巡查和紅外相機等技術手段的助力,讓工作人員實時掌握野生動物動態,及時發現異常行為及生態環境變化,為科學管護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的應用讓保護工作更加高效精準,不僅能準確識別野生動物的種類,還能分析它們的種群數量、活動規律,甚至能及時發現盜獵行為,為野生動物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保護防線。”烏蘭察布市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站站長魯化文說。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背后同樣離不開基層護林員的守護。涼城縣蠻汗山林場護林員孟海良向記者介紹:“現在狍子、野雞數量明顯增多,巡山時經常能碰到。此外,我們會定期清理非法獵套、獵夾,并配合森林公安打擊偷獵行為。”他擦了把汗,繼續說:“光靠我們幾個護林員還不夠,我們還經常去村里給老鄉們宣傳,讓大家知道保護山林和野生動物的重要性。慢慢地,大伙兒的保護意識都提高了。如今,山林越來越茂密,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再辛苦也值得。”
同樣,野生動物救助也是筑牢野生動物守護防線中的關鍵措施。
去年7月,一只翅膀受傷的斑嘴鴨被送至救助站,工作人員通過傷口處理、營養支持及行為訓練等系統化康復治療,歷時兩個月使其恢復野外生存能力,并于9月12日在澇利海濕地成功放歸。
“放歸瞬間,斑嘴鴨振翅游向遠方的畫面,讓我們感受到守護生命的價值。”趙汝平介紹,為規范救助流程,興和縣已建立全流程簡報制度,對每起救助事件詳細記錄物種信息、傷情診斷、處置方案及放歸數據,形成可追溯的保護檔案。
?這樣的救助案例在烏蘭察布已成常態。目前,烏蘭察布市已建成1個市級救助站和7個旗縣級救助站,配備專業獸醫團隊及先進診療設備,構建起“發現—救治—康復—放歸”的閉環管理體系。數據顯示,2024年烏蘭察布市累計救助野生動物149只,其中市級站點救治45只,旗縣級站點救治104只。
在保護野生動物的漫漫征程中,烏蘭察布匯聚各方力量,精心構建起“科技監測+人工巡護+專業救助”這張全方位、立體化的野生動物保護網絡,為野生動物生存、繁衍撐起了堅實的保護傘。
未來展望:深化執法宣教共筑生態家園
保護野生動物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任重道遠。烏蘭察布持續深化執法監管與宣傳教育工作,構建野生動物保護長效機制。
在執法監管方面,烏蘭察布建立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公安、市場監管、林業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進一步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全力守護生態安全。
“去年,我們聯合各相關單位對集寧區的2處古玩市場、2家花鳥養殖戶、3家寄遞企業及惠民園農貿市場開展了‘清風行動’等專項檢查,通過全面排查未發現違法經營活動,行業自律意識明顯提升。”魯化文說。
此外,在候鳥遷徙季節,執法部門通過設立檢查站、開展夜間巡查和及時清除非法獵捕工具等措施,加大對岱海自然保護區、霸王河國家濕地公園等重點區域的巡查力度,全力保障候鳥安全遷徙。
在宣傳教育方面,“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主題活動成為傳播生態理念的重要陣地,有效提升公眾對濕地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意識;在媒體平臺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科普視頻廣泛傳播……在宣傳矩陣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群眾的保護意識明顯增強。
魯化文感慨道:“過去,不少市民對保護野生動物知識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誤解。但通過持續不斷的宣傳教育,如今保護意識已深深扎根在群眾心中。現在經常能接到熱心市民報告受傷動物蹤跡的電話,舉報非法捕獵的線索更是屢見不鮮。如今,我們的工作從單打獨斗變成了全民參與的守護行動,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在興和縣鄂爾棟鎮大坡底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已深深扎根在群眾心間。黨支部書記楊艷章指著澇利海濕地說:“過去遇上受傷的野兔、落單的候鳥,鄉親們總想著往家里帶,現在大家會第一時間撥通濕地野保中心的熱線。這通電話啊,就像一根生命接力棒,把受傷的小生靈穩穩交到工作人員手里。”
從濕地的候鳥翩躚到山林的鹿鳴呦呦,從救助的溫情守護到執法的鐵腕雷霆,烏蘭察布用行動證明,保護野生動物不是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烏蘭察布正以獨特迷人的生態魅力,娓娓訴說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張少慧 韓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