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東城區第七批援蒙干部人才從首都踏上北疆土地時,他們行囊里裝的不只是幫扶方案,更是一顆與草原兒女共織“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心。兩年來,55人次的京蒙“接力者”舍小家顧大家,與化德縣各族干部群眾攜手并進,在產業、醫療、教育戰線埋頭實干,并累計吸引社會捐贈1787.7萬元,讓化德縣發展獲得真金白銀的支持,共繪“京蒙同心、民族團結”的發展新畫卷。
勠力同心,和衷共濟助振興——
援派團隊在黨小組的帶領下牢記使命責任,勇做鄉村振興排頭兵。德包圖肉羊養殖場項目初具規模,并實現專業化運營,年出欄育肥羊2萬余只,為村集體增收60萬元;長順鎮溫室大棚規模不斷擴大,從北京引進的番茄品種在草原土地上結出了紅彤彤的果實,農特產品銷售額從2927萬元躍升至2.67億元,增幅達8.88倍;清潔能源項目現場,京蒙工程師并肩調試設備,方言與普通話交織的討論聲,和風車一起在草原上回蕩,成了草原上最動人的“協作剪影”……綠色能源與鄉村振興牽手,不同民族的智慧在產業沃土中緊緊相依,生動體現了產業協作中“你中有我”的緊密聯系。
懸壺濟世,仁心厚德佑北疆——
來自神經內科、婦科、普外科、骨科、眼科和康復科等北京專家,充分發揮專業特長,讓化德百姓足不出縣就能享受到北京水準的診療服務。他們深耕科室,不斷加強醫療管理與建設,優化病歷書寫及診療規范,規范診療方案50余項。他們傳幫帶,提高當地醫生醫療水平,如今在心內科、婦產科等重點科室,本地醫生已能獨立主刀——這正是“師帶徒”模式結出的碩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1+N”的師帶徒模式,從手把手到完全開放由徒弟獨立操作,通過現場講課、云上課堂、手術示教等多種途徑,提高了當地醫生理論與操作水平。
春風化雨,杏壇深耕育棟梁——
掛職教育團隊帶著蒙古馬般的韌勁,在教育熱土上精耕細作,以“青藍工程2.0”激活內生動力,在“1+2+3”培養體系中,“三課”聯動機制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如今,化德一中實現了制度治校更規范、師資結構年輕化、本科上線率升至44.6%、特色課程覆蓋率達62%、2024年中招優秀生增長45%“5個轉變”,這份答卷印證“輸血+造血”雙輪驅動成效,為化德學子鋪就精彩之路;化德職中創新育人實踐,推進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賦能專業建設,3個專業獲批自治區特色優質專業稱號,2個專業與高職院校合作3+2項目,長鏈條培養高技能人才:名師工作室共同體培養“雙師型”教師,讓學生的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大幅提升;京蒙幫扶學校共同體還培育特色校園文化,黑板報上草原諺語與北京胡同插畫相映成趣,各族學生共繪“民族團結畫”,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種子在課堂內外生根發芽。
兩年來,援派團隊不僅圓滿完成任務,還在專業交流與民生服務中,與化德縣干部群眾建立起深厚的人才情誼紐帶。如今的化德,京蒙協作的印記早已超越項目本身:北京企業家投資的馬鈴薯加工廠里,各族工人在流水線上用“雙語種溝通方式交接班”;東城小學捐贈的圖書角里,各族孩子捧著《故宮里的大怪獸》笑得咯咯響;醫療專家留下的“健康檔案”里,記錄著不同民族群眾共享的健康密碼。當援派干部們說起“第二故鄉”時,眼里閃著光——他們知道,每一次握手、每一次協作,都是在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畫卷,添上最溫暖的一筆。( 孫國俊 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