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兒聽我說啊,今天下雨,活動咱挪屋里頭辦,一樣熱熱鬧鬧的!”包頭市昆都侖區黃河西路街道友誼19小區四社區黨委書記吳秀鳳一邊忙著擺放桌椅,一邊笑著安撫提前到場的居民。

8月26日,第三十次友誼19小區四社區的“圍爐夜話”活動以百姓最關心的醫療為主題,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
8月26日下午,因為一場不期而至的秋雨,原本計劃在戶外舉辦的以醫療為主題的“圍爐夜話”活動,臨時轉移到了友誼19小區四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室內。雖然場地變了,但活動熱度未減——
“大夫,最近藥店無法使用門診統籌,買不上治療高血壓的藥了,社區醫院能不能買?”
“護士姑娘,我老伴臥床多年,能不能申請讓‘家庭醫生’上門服務?”
……
一個個問題接連拋出,醫護人員耐心解答。現場氣氛熱烈,仿佛老友聚會般溫馨自然。“這樣的活動太貼心了!”75歲的居民郭榮綏豎起大拇指,“吳書記總是能想到我們心坎里。”

“圍爐夜話”活動中,社區居民踴躍發言提問。
這場活動只是吳秀鳳社區工作的一個縮影。自1998年從包鋼下崗后,2001年來到友誼19小區四社區,她就將全部心血傾注在這片有著111棟老舊樓房、6830戶居民的土地上。
“是黨給了我新的工作崗位,讓我在社區這個大舞臺上繼續發光發熱。”懷著這份樸素的感恩之情,吳秀鳳扎根社區,一干就是24年。“剛開始,社區里困難戶多、下崗失業人員多,環境臟亂差,是出了名的‘難題’社區。面對千頭萬緒,很多人望而卻步,吳秀鳳卻偏偏‘軸’了起來”。“我既然選擇了,就不能灰頭土臉地離開,一定要做出點成績,對得起百姓的期待,對得起黨的信任!”

開展“書記聽您說”線上線下直播活動,收集社情民意,為居民解決實際問題。
這份“軸”,是感恩之后的執著,更是承諾之后的堅守。24年來,為解決居民難題,她哭過、失眠過,但從未打過退堂鼓;為幫助特殊群體,她求過人、說盡好話,但從不覺得丟人;在老舊小區改造的最前沿,她曾被辱罵、被威脅,但最危險的時刻她永遠站在最前面。吳秀鳳把所有的委屈和壓力,都化作了“一定要干好”的動力。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聽黨話跟黨走,要把社區搞得更好。小家庭好了,社區好了,國家才能更強大!”吳秀鳳深知她所在的老舊小區矛盾問題突出,社區治理難度大。為破解難題,她以社區黨委為核心,探索實施“全、久、專、精、細”城市基層黨建“五字”工作法,讓黨的組織體系神經末梢更加靈敏強勁。她創新提出“一軸四輪”網格治理機制,以社區黨委為軸心,驅動“紅色頭雁”“小巷組織”“共建單位”“綜合執法”四個輪子一起轉,推動社區從“單打獨斗”變為“多元共治”。

24年8760個日日夜夜,從青絲到白發,吳秀鳳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著“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深刻內涵。
這一創新,成功融合了轄區24家共建單位的力量,同時,10支由黨員群眾組成的“小巷紅色頭雁隊伍”成為社區治理的生力軍。于是,污染嚴重的大煙囪被拆除了,積存8年的建筑垃圾清走了,140多處脫落的墻皮修復了,半封閉圍欄建起來了,社區馬路翻新了,“兩室用房”落成了,健身器材、文化大舞臺、公共衛生間也相繼從藍圖變為現實……
“真的特別感謝吳書記,我老伴在世的時候癱瘓在床,她對我們家就格外照顧,今年4月老伴走了,她還連著好幾天到家來陪我、安慰我。”社區居民張穎阿姨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依然眼含熱淚,“在我們這里,‘有困難找書記’,這話真不是白說的。所以大家也都聽吳書記的,共同為我們的社區建設出力。”

吳秀鳳看望82歲的社區獨居老人邵秀英。
“社區工作就是用真心換真心。”在吳秀鳳心里有一本清晰的“民情賬”:85歲的別秀娟老人,在兒子去世后就成了她牽掛的“母親”,她組織志愿者陪老人過年、過生日,看病、嘮嗑;鄰里糾紛,她能用11個小時耐心調解直至和好,自己卻累倒在地;除夕夜,樓棟突發停電,她放下碗筷直奔現場,讓來團聚的兒女等到凌晨;她印制的“連心卡”,上面她的電話十幾年未變,至今仍是許多老人最可靠的求助熱線。她成立“吳秀鳳工作室”,累計提供各類服務3100余次;她堅持每年舉行兩次述職報告會,開通微信群,累計收集民意訴求3000余條;她團結帶領黨員群眾開展服務治理,回應居民關切,解決熱點難點問題超1000件。她將一個“三多一差”的落后社區,變成了“娛樂活動多、志愿者多、幫扶活動多、愛管敢管事的人多”的幸福家園。
24年,8760個日日夜夜,從青絲到白發,吳秀鳳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著“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深刻內涵。“這場雨看來要下到明天了,大家回家路上一定要小心。”活動結束時,吳秀鳳看著窗外越來越大的雨勢,臉上寫滿擔憂。送走最后一位居民,她立刻換上雨衣雨鞋,拿起手電筒,“我得去小區里轉轉。”

8月26日,吳秀鳳帶領社區志愿者在雨中巡查社區防汛工作。
雨還在下,而她的守護,仍在繼續......
內蒙古新聞網•草原云記者:蔡冬梅 郭惠超 通訊員 :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