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漫卷北疆,通遼大地處處涌動勃發的力量。
在奈曼旗,隨著大沁他拉地區天然堿采礦權以68億元掛牌成交,天然堿產業園區正式啟動建設,也就此開啟了通遼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的里程碑。
在科爾沁區,蒙東高端重型基礎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投資50億元的13個新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預計2026年全部達產后,將建成全國最大的陸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和高端重型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的強勁引擎。
招商引資勢如破竹,重大項目百舸爭流,見證了通遼以“闖新路、進中游”的拼搏姿態爭先進位的堅實步伐。2025年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資項目引進國內到位資金200.54億元,保持穩健態勢。
招商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也最能體現一個地區的吸引力。通遼正以務實創新實踐詮釋“通達遼闊、近悅遠來”的深刻內涵。
“信”迎遠客來——
動真碰硬除頑疾,打造招商引資“強磁場”
招商引資說到底,拼的還是營商環境。營商環境的優化直接決定招商引資成效。
2022年起,通遼市以打造全區營商環境標桿城市為目標,連續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攻堅年、爭優年、創新年行動,營商環境排名實現了跨越攀升,相繼上榜全國2023營商環境創新示范城市、2024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最佳城市、優化營商環境先行實踐城市。全市項目投資連續保持高速增長,有效帶動了經濟運行走出谷底、回歸合理區間。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對難啃的硬骨頭,2025年,通遼市進一步開展優化營商環境鞏固提升年行動,向執法混亂、涉企貪腐、司法不公、違約失信四種破壞營商環境的不正之風開刀,堅決鏟除營商環境領域各類“毒瘤”。
向執法混亂現象開刀——進行涉企執法全要素清單編制,清單之外一律不得開展檢查。全面推行體檢式監管、服務型執法,靈活落實首違不罰、公益減罰、以學抵罰。推行“無事不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堅決杜絕多頭重復執法,讓企業集中精力抓生產、謀發展。
向涉企貪腐現象開刀——搭建基層小微權力監督舉報平臺,確保企業訴求一鍵直達,對舉報線索實行專人督辦、限時辦結、及時反饋。深入推進損害營商環境行為專項治理,對公職人員索賄受賄、吃拿卡要、惡意刁難、推諉扯皮等違紀違法問題一律從嚴查處。
向司法不公現象開刀——強化涉企案件全流程監督,開展典型案件公眾評查,公開典型案例和裁判文書,讓司法過程曬在陽光下,有效杜絕“人情案”“關系案”。對久拖不決的涉企案件掛牌督辦,讓企業家增強信心、輕裝上陣。
向違約失信現象開刀—— 探索建立政務承諾清單制度,對招商引資協議、惠企政策兌現等事項實行清單化管理。對近年來符合國家規定的未兌現政策承諾進行專項督查,實現應兌盡兌,切實以政府誠信帶動社會誠信。
截至7月底,通過解決企業反映問題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256.08萬元。通過監督貫通協調平臺,分辦全市涉及營商環境問題106件,完成整改88個。發現小過重罰、隨意執法、任性執法等問題線索79條,全部整改完成。惠企政策未兌現事項完成整改28項,兌現金額622萬元。
動真碰硬除頑疾,讓清正廉潔的公仆形象成為黨員干部的普遍底色,讓“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形象成為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的最大底氣,通遼市奮力打造招商引資“強磁場”。
“誠”待近悅者——
把脈開方直擊痛點,助力企業“加速跑”
企業“招得來”,還要“落得快”。
8月11日,科左后旗總投資10億元的通遼市盈通能源公司日處理2×240萬方天然氣液化項目施工現場,機械轟鳴、焊花飛濺。作為通遼市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預計2026年6月份投產達產后,年營銷收入60億元,年上繳稅收約3.4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20人。
“前期有項目專員一對一、手把手對接項目審批手續。尤其是五證連發審批模式,僅用一個工作日便完成了用地規劃許可、工程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等手續,速度之快出乎意料,這為我們項目順利實施‘搶’出了時間。”公司總經理王治國說。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環節多、鏈條長、耗時長,企業需要在多部門間“往返跑”、重復遞交材料,嚴重制約項目落地速度和企業投資信心。
直擊企業痛點把脈開方,通遼市以全流程全周期“跟蹤式”服務破解項目落地難題。
創新推出“五證聯發”審批模式,自然資源、住建等部門協同聯動,在一個工作日內并聯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圖審查合格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不動產權證五個核心開工許可證書,打造“拿地即開工”的極速審批新樣板。
同時配套“六零承諾”服務,在企業水、電、氣、暖、信等市政公用服務報裝環節,全面推行零申請、零時限、零材料、零環節、零跑腿、零收費服務模式,顯著降低項目接入成本和等待時間。
組建由市發改委、行政審批政務服務與數據管理局、自然資源局、住建局等部門骨干力量構成的工作專班,對全市544個重點項目實行“一項目一檔案、一項目一專員”精準管理。項目專員提前梳理項目堵點難點,精準告知材料清單與流程節點,全程指導材料準備與系統填報,提供專業幫辦代辦服務。截至目前,共推動517個項目提前開復工,開復工率達95%。
從“拼政策”轉向“拼服務”,通遼市全力為重大項目落地建設按下“加速鍵”。
“鏈”上謀長遠——
以“鏈”強“產”精準招商,地方企業同頻共振
在開魯縣,內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淀粉綜合深加工二期年產25萬噸賴氨酸項目建設正酣。該公司于2005年創立,依托開魯縣玉米種植優勢,已經形成集玉米采購、淀粉產品研發、銷售于一體的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27億元。2025年,公司繼續投入13億元新建一條年產25萬噸賴氨酸生產線,建成后將增加銷售收入25億元、利稅1.2億元。
“公司在通遼深耕20年,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投入新的項目,除了良好的營商環境之外,看準的就是通遼完備的玉米深加工產業鏈。玉米原材料就地供應、生產出的產品就地消化,極大地降低企業要素成本。年產25萬噸賴氨酸項目建成投產后,有11萬噸就地銷售,14萬噸銷往歐盟國家。”公司副總經理馬正鵬說。
企業留下來,如何才能發展得好?通遼市深諳一個道理:唯有新項目、新企業與地方產業基礎、資源要素同頻共振,才能實現互利共贏,源源不斷促進經濟發展。
圍繞以“鏈”強“產”工作思路,通遼市圍繞新能源及裝備制造、鋁鎳硅新材料、玉米生物等優勢產業鏈,組建12個產業鏈招商協調服務專班,各旗縣市區按照自身產業發展定位和轉型升級需要,成立63個產業鏈招商專班,通過精準招商,實現延鏈、補鏈、強鏈,不僅為企業降本增效提供支撐,也有力推動產業集群式發展。
同時,通遼市致力于打造園區產業高地,著力完善三大綠色化工園區產業配套,精準對接引進綠色精細化工、綠色生物質化工項目,引導全市產業逐“綠”向“新”。
據通遼市投資促進局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通遼市新簽約九大產業鏈項目175個、簽約額999.57億元,“鏈式”招商正在發生“裂變”效應。
以“綠電鋁之城”霍林郭勒市為例,2025年全市圍繞產業發展方向新簽約項目44個,計劃總投資246.10億元。“這些項目全部落地建成后,年產值將突破200億元,可新增稅收20億元以上,解決就業3000人以上。屆時,綠電鋁產業基礎將進一步完善,三產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產業鏈單一的現狀將得到突破性轉變。”霍林郭勒市副市長趙世進說。
全力以赴拼經濟、干字當頭抓發展。從刀刃向內清除損害營商環境的“攔路虎”“絆腳石”,到“保姆式”服務助力企業“加速跑”,再到“鏈”上招商謀長遠,通遼市不斷增強招商引資的核心競爭力,讓安商親商富商在北疆大地變為生動的現實。(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霍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