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山子鄉全景。

農作物種植情況。

養殖基地品種改良羔羊。

野生蕨菜。

福盛號村蘑菇產業園。

沙地綜合治理基地。

紅山子鄉益農服務綜合產業園。

中草藥種植基地。

龍口漂流旅游區。
山水有靈、草木有韻、群峰環峙,蜿蜒的西拉沐淪河長流不息,孕育了生機盎然的沃土,一個小鎮依山而建、應勢而生。站在新起點上,這個美麗富饒、幸福和諧的小鎮正踩著振奮人心的時代鼓點,向著美好未來加速前行。
紅山子鄉,位于克什克騰旗西南部,14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草原與耕地交織成一幅壯美的畫卷。15.79萬畝耕地孕育豐收的希望,65.25萬畝草原鋪展無邊的綠意,124.9萬畝林地守護生態屏障。這里是自然的饋贈,更是農牧民世代耕耘的家園,全鄉轄6個行政村、53個村民組,承載著近萬名戶籍鄉親的鄉愁,5000余名常住人口在此扎根。淳樸的笑容、忙碌的身影,詮釋著紅山子鄉的活力與溫情;大局子、樺木溝兩處國營林場守護著綠水青山;龍口、金沐淪等6座水電站點亮發展脈搏。生態與能源在這里和諧共生,精心打造的“一帶兩園四基地”產業發展布局正譜寫著鄉村振興嶄新篇章……
【一帶·融合發展】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上,紅山子鄉正譜寫著農文旅商融合發展的精彩樂章,每一步都踏得堅實而充滿活力。穩農業,根基牢筑。鄉黨委、政府立足資源稟賦,謀篇布局保糧安、強特色、促融合,將全鄉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11萬畝以上,為糧食安全和產業興旺奠定了堅實基礎;各品類天然優質綠色山野菜經過精心培育與標準化生產,接續取得SC認證,不僅有效提升了產品價值,而且贏得了廣闊市場的信賴;150萬棒食用菌茁壯成長,一把把“致富傘”撐起了農戶增收的新希望;雙萬畝燕麥田和中草藥種植基地如兩條綠色的產業長龍,深深扎根于鄉間沃土,不僅鋪就了通向富裕的堅實產業路,更構建起抵御風險、保障收益的多元化農業屏障。優牧業,提質增效。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廣少養精養優養,推動畜牧產業走向精細化、標準化、信息化發展之路。建設占地300畝的益農服務綜合產業園1處,集改良防疫、飼草加工等功能于一體,做實人畜分離;科學布局建設覆蓋全鄉的肉牛固定改良站點6處,專業技術人員常駐服務,肉牛、肉羊良種改良率穩步提升,品種結構持續優化,為產出更加優質、更加安全的畜產品提供了強大種源支撐,顯著增強了市場競爭力。興文旅,賦能添彩。探索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示范發展新模式,構建集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產業格局,一條黑樺線百里畫廊串聯南北,將紅色教育、農事體驗、科普研學完美融合,繪就“山里紅”研學動人畫卷,其中南部體驗游,策馬奔騰于山水之間,“馬踏水花”的激情四射點燃游客心中的豪情與熱血;中部度假游,投身于清澈湍急的龍口溪流,在清涼刺激的漂流中盡享大自然的秀美風光;北部近郊游,“巴塔”林宿掩映在蔥郁林間,那份獨有的靜謐詩意,成為疲憊心靈棲息的理想港灣。文旅融合的蓬勃興起,不僅激活了紅山子鄉沉睡的生態與文化資源,更成為帶動村民就業增收、提升鄉村整體活力的金色引擎。
【兩園·產業騰飛】
益農服務綜合產業園是紅山子鄉黨委、政府依托天太永村廣袤的土地資源稟賦與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精心規劃打造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園區集燕麥種子分揀車間(配備先進篩選設備,保障種子純度和質量)、應急草料庫(有效應對極端天氣,保障牲畜飼草穩定供應)、人畜分離小區(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公共衛生水平)、改良服務中心(提供專業配種、防疫技術服務)等于一體,持續助力人居環境改善,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如何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吸引更多農戶入股經營、增收致富?鄉黨委、政府立足實際、銳意創新,成功推出了“試驗示范+合作社+基地+農戶”聯農帶農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周邊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園區或合作社,同時簽訂燕麥種子訂單和燕麥采購訂單,帶動周邊村民發展“訂單農業”,使百余戶村民實現戶均年增收6000余元,200多個就業崗位在家門口鋪就致富路,村集體收益持續注入,讓每一份耕耘都結出共贏的果實。
福盛號村蘑菇產業園,作為全旗首個高標準二級菌種實驗示范基地,構建了從菌種研發、菌棒生產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的完整產業鏈條,150萬菌棒如同大地孕育的珍寶,年產210萬斤優質食用菌,創造約840萬元的產值,綻放出現代農業的璀璨光芒。鄉黨委、政府全力打造食用菌產業升級樣板,現代化菌
棚鱗次櫛比,智能化培育室精準控溫,標準化烤干車間高效運轉,配合萬噸級保鮮庫與實驗示范基地,形成全流程閉環產業鏈。園區持續實施鞏固提升項目,引進先進加工設備,讓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這里,不僅是產業高地,更是富民沃土。鄉黨委、政府創新推行“黨組織+企業+農戶”模式,依托福盛號村蘑菇產業園,打造庭院經濟食用菌種植示范項目。村集體聯合園區為脫貧戶、監測戶無償搭建大棚、投放菌棒,讓農家院落變身“致富車間”。園區免費提供菌棒、技術指導,并保價回收,通過企業帶農戶、能人帶散戶,讓村民零風險起步、穩增收致富。如今,百余名鄉親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一朵朵菌菇托起致富夢想,一條條產業鏈串聯美好生活,從園區到庭院,從示范到推廣,紅山子鄉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與庭院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四基地·多元共贏】
走進特色農畜產品產出基地,山野菜的清香飄散四方。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紅山子鄉黨委、政府以“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為引擎,匯聚資源、人力與資金,精心打造特色農畜產品產出基地。依托克什克騰旗鑫燁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組織優勢,將山野菜、農副產品、土特產的收購、加工、銷售等業務集為一體,實現特色農產品統購統銷,一舉打破了以往分散經營、各自為戰的局面。通過不斷完善加工產業鏈,合作社實現年加工、銷售山野菜等產品260余噸,年產值500余萬元,帶動周邊近千人就業,人均增收4000余元,讓特色產品真正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此外,紅山子鄉始終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借助牧業社會化服務的專業優勢,籌建改良實訓中心,為牧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通過“少養精養、舍飼圈養”的綠色養殖模式,構建出良種繁育、舍飼育肥、集中銷售的全產業鏈牧業發展格局,優質飼草料與科學養殖技術讓牲畜品質顯著提升,飼養成本持續降低,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牧業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在中草藥種植基地,麻黃、赤芍等藥材在仿野生環境中茁壯成長。紅山子鄉黨委、政府結合獨特的氣候、土壤等地域條件,積極規劃并扎實推進中草藥產業發展,科學劃定核心種植區,優化空間布局,推行“一村一品”發展模式,重點培育具有地域標識的麻黃、肉蓯蓉、紅景天、赤芍等特色品種。通過規范有序的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的規模經營,實現中草藥種植面積1.2萬余畝,形成規?;藴驶a業帶。與此同時,嚴格遵循種植與保護并重的生態原則,推廣仿野生種植技術,有效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維護了生態平衡。此外,建立藥材溯源體系,實現從種植到銷售的全流程監管,有力確保產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中草藥種植基地的打造,是傳統農業向特色產業轉型的成功典范,更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鮮活例證,為鄉村綠色發展開辟了新路子。
在沙地綜合治理基地現場,四條穿沙公路如同銀色哈達般延伸,牢牢鎖住流動的沙丘。這里,正是紅山子鄉干部群眾眾志成城打響沙地殲滅戰的主戰場。面對黃沙的挑戰,鄉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科學治理原則,采用系統性的“工程固沙(如草方格、沙障鎖邊)+灌木造林(選用小葉錦雞、楊柴、沙棘等鄉土耐旱品種)+人工種草(恢復原生草被)”綜合治理模式,多管齊下,讓昔日荒蕪的流動沙丘重披綠裝,處處煥發出勃勃生機。此外,通過“以路治沙”,科學規劃路網走向,構建起“路定沙阻、路進沙退”的可持續治理格局,既解決了治沙物料和后期管護等運輸難題,更實實在在地打通了連接市場、產業發展的致富通道。通過“以工代賑”“先建后補”等創新機制,讓艱巨的治沙工程成為惠及百姓的富民工程,實現生態生計雙贏。
在穩固的防護林網下,林藥間作(種植耐沙藥材)、林果飄香(發展經濟林果)、林蠶吐絲(利用沙區灌木資源發展特色養殖),多元林下經濟讓生態效益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效益???!沙退綠進的壯美畫卷正在展開,連綿的新綠取代了無邊的黃沙;聽!生態富民的歡歌正在唱響,歡欣的笑語驅散了大漠的寂寥。紅山子鄉的廣大干部群眾,正在用他們勤勞的智慧和汗水,在廣袤沙地上書寫著“綠色生金、沙地生財”的傳奇,這是新時代的治沙答卷,更是紅山子鄉的綠色擔當。
文化旅游集散基地正演繹著新的精彩。紅山子鄉正以山河為幕、以文化為筆,書寫一場“詩與遠方”的壯美邂逅。借助西拉沐淪旅游區輻射帶動優勢,紅山子鄉緊扣自身獨特資源,建設集游客中心、商業服務點、智慧景區系統等于一體的“馬踏水花”景區,規劃占地面積約2000畝,總投資1000余萬元,重點打造戶外體驗、生態觀光等多元旅游業態。通過創新“黨建引領+集體入股+公司運營+群眾參與”發展模式,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野騎揚塵、鏡頭定格……昔日村民自發經營項目,如今在統一規劃下提檔升級,智慧導流精準鏈接客源,品牌運營重塑產業價值。60戶家庭、150位鄉親踏上旅游致富路,戶均年增收超3萬元,這是紅山子鄉對富民增收最鏗鏘的回答。當實景演出點亮星空,當越野賽道穿越花海,“景區帶村、產業富民”的新發展模式已然成型,文旅融合的春風,正讓這片山水煥發生機,演繹著生態與人文交織的振興傳奇。
紅山子鄉,一座生態與產業共榮的北疆樣板!這里,有鄉黨委、政府的挺膺擔當,有農牧民的不懈奮斗,更有綠水青山饋贈的無限可能。未來,這片土地將繼續以綠色為底、以創新為筆,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李景巖 劉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