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包頭市土右旗遭遇罕見的強降雨天氣,引發嚴重洪澇災害,部分區域房屋進水、道路中斷、設施受損,但在全市黨員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有序恢復。
這些日子,關于汛情的報道中,經常看到黨員干部們沖在一線,帶領鄉親抗擊洪水、搶修堤壩、共護家園的身影。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點是:他們完全沒有所謂的“干部樣”——臉曬得黝黑、鞋上滿是泥、干活利索、走路帶風,如果不是有人告訴,很難分出哪一個是干部。
土右旗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建軍,50多歲的人還能一手一個沙袋,只有干過活兒的人才知道這袋沙子的重量。這位在蘇波蓋鄉工作生活多年的“老書記”,在關鍵時刻重返“第二故鄉”搶險救災。
雙龍鎮王木匠村黨支部書記齊東東是個90后。在填裝沙袋的現場,從他熟練的操作、手上的老繭和胳膊的肌肉變化一看便知:沙袋沒少裝,鐵鍬沒少用,這活兒沒少干。
老黨員孟瑞強連續堅守防汛一線16天,對講機、手機在手中來回切換。他除了每天沿河堤巡查、核對物資需求清單、協調車輛、組織裝卸等工作之外,還是大壩上的“快遞老哥”,每到飯點便踏著泥將盒飯、飲用水等送到每一名值守人員手中。
黝黑的臉龐,是烈日風雨的見證;沾滿泥土的雙腳,丈量的是與群眾心貼心的距離。抗洪一線上,這樣的黨員干部還有很多,他們用一言一行生動詮釋著什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們不在乎表面的樣子,只在乎肩頭的擔子和百姓的安危。他們不曾把自己當作干部,卻用實際行動樹立了干部最該有的模樣——那是風雨中最值得信賴的脊梁,是洪水沖不垮的主心骨,是人民群眾心中最高大的“干部樣”。(張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