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爾多斯,這個秋天很“熱”,不僅因為“秋老虎”的余威,更因為一場名為草原村排的“運動潮”。
鄂爾多斯草原村排業余排球大獎賽,這場始于田間地頭的全民盛宴,正以驚人的能量打破著人們的固有想象。賽事啟動時,不少人對這場非專業賽事的吸引力打了問號,覺得不過是農牧民們自娛自樂的小打小鬧,難成氣候。然而,現實給出了最熱烈的回應:賽場邊人頭攢動,擠得水泄不通;周邊地區的觀眾自駕數小時趕來,帶著折疊椅占據最佳觀賽位;連不懂排球規則的老人孩子,也跟著加油聲揮舞手臂……觀賽人數的持續攀升,印證著這場草根賽事早已突破圈層,引發全民熱議。
沒有專業隊員的精準扣殺,沒有職業教練的戰術部署,草原村排卻用最質樸的熱愛點燃了全民熱情。賽場上,農牧民球員們用曬得黝黑的手臂奮力托舉,沾滿泥土的球鞋在場地里畫出笨拙卻堅定的軌跡;賽場下,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輸掉比賽的隊伍會被對手拉著喝奶茶,贏球的村子會邀請鄰村共享手把肉。“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不再是口號,而是賽場內外流淌的真實溫度,讓這場鄉村體育盛會既接地氣又聚人心。
鄂爾多斯的體育熱情為何能“一觸即發”?答案藏在8901個體育場地的數字里,藏在人均3.33平方米的運動空間中,藏在沙漠邊緣建起的沙灘排球區里、社區廣場上自發組織的健身隊伍中……完善的設施打底,濃厚的氛圍加持,體育早已超越鍛煉的單一意義,成為連接個體與鄉村、城市與自然的精神紐帶。
從賽場上的隔網對抗到賽后的篝火聯歡,從排球技藝的切磋到農牧產品的展銷……草原村排的意義早已超越競技本身。它是海納百川的包容,無論職業高低、年齡大小,都能在賽場找到歸屬感;是以球聯誼的智慧,讓鄰里情誼在歡呼聲中升溫,讓城鄉資源借賽事平臺流動;更是探索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體育與農牧、旅游在此碰撞出火花,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孫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