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馬鬃山蘇木迎來歷史性時刻——隨著閥門緩緩開啟,清澈甘冽的自來水首次從水龍頭噴涌而出,瞬間點燃了這片戈壁荒漠的熱情。作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生命禁區”的地方,馬鬃山蘇木歷經40年艱難求索,終于破解了制約發展的“水困局”。
當牧民們激動的淚水與汩汩涌出的清水交融,這段尋找“生命之源”的故事,更有了直擊人心的感動——

生存之考
“生命禁區”的飲水困局
馬鬃山蘇木地處蒙甘邊界,是內蒙古最西部、額濟納旗最偏遠的蘇木。這里年均降水量僅5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4000毫米,連綿的雅丹地貌間,盡是龜裂的鹽堿地與裸露的礫石。更嚴峻的是,地下水礦化度普遍達5至7克/升,部分區域甚至超過10克/升。“吃水難、水難吃”成為橫亙在27戶77名牧民與24名干部職工面前的最大生存考題。

“過去,駱駝馱著皮囊在戈壁灘跋涉一整天,運回來的水只能飲牲畜、洗衣服。”牧民寶音達來的回憶道出了往昔的艱辛:“全家生計靠一輛皮卡車維系,往返數十公里運回的水,要兼顧牲畜飲用與生活所需,沉淀的泥沙常能鋪滿盆底。即便后來通了公路,用車拉水成為常態,水質安全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
即便如此,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未退縮。他們如戈壁上的梭梭草般扎根,用雙手拂去界碑上的風沙,以赤誠守護著263公里蒙甘邊界線的安寧,在“生命禁區”里書寫著堅守的故事。
攻堅之舉
政企協同打響“尋水戰”
2024年春天,面對牧民期盼的目光,馬鬃山蘇木黨委政府牽頭,與地質專家組建“尋水小分隊”,兵分兩路向“水困”宣戰——一隊深入戈壁勘探水源,二隊奔走籌措項目資金。
尋水之路并不容易。馬鬃山地質特殊、水系匱乏,僅七八月雨季有短暫水流,打井難度極大。隊員們踩著崎嶇山路逐點勘探,地圖上標注的一個個“希望”,多次被鉆探機的轟鳴擊碎——這片區域從未有過四季不斷的水井。“那時候,背著儀器在戈壁灘風餐露宿,沙礫灌進鞋里硌得腳生疼,鉆頭崩斷了好幾根,連個濕印子都見不著。”內蒙古地勘八院技術員潘瑞的話語里,是數不清的日夜攻堅。

困境面前,想想牧民們期盼的眼神,念及因缺水停滯的養殖業,“尋水小分隊”選擇咬牙堅持。歷時一年,團隊查閱海量歷史水文檔案,聯合內蒙古地勘三院、額濟納旗水務局制定了5套取水方案,最終敲定大筒井供水方案。
與此同時,籌資小分隊帶著厚厚一疊水文資料,頻繁往返各級部門,對方案進行多輪打磨修正,每個數據、每項論證都反復推敲。功夫不負有心人,489萬元項目資金最終落實,為這場“找水攻堅戰”注入了關鍵動力,推動項目進入實質性階段。
科技賦能
現代方案破解千年難題
找到水源只是第一步,復雜的地質構造讓傳統打井方式屢屢受挫。技術團隊創新采用大筒井供水方案,設計建造3座6米深筒井,并配套建設不同容量的蓄水池。但馬鬃山地下水水質復雜,含多種雜質與有害物質,普通凈化設備難以滿足需求。

為選出適配設備,“尋水小分隊”遠赴青島考察先進凈水技術,反復比選后,確定定制化凈化設備。然而,設備體積大、重量高,加之運輸路途遙遠,需特殊車輛與防護措施,高昂的運輸費用給緊張的項目資金帶來壓力。“尋水小分隊”主動與供應商、運輸公司多輪磋商,全力爭取最優價格與配送方案,最終確保設備安全運抵戈壁腹地。

清泉潤心
戈壁荒漠煥發生機
2025年8月14日,隨著自來水噴涌而出,圍觀的牧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聲。“等了這么多年,終于喝上干凈的水了!”馬鬃山蘇木牧民蘇和達來手捧清水,聲音里滿是激動。遠道而來的牧民們獻上哈達,以最質樸的方式對“尋水小分隊”表達感激之情。

飲水問題的解決,讓這片干涸的土地開始煥發新生機。穩定的水源為特色駱駝產業提供了支撐,也為生態治理創造了條件。“水脈就是命脈,更是發展的動脈。”馬鬃山蘇木蘇木達韓紅芳激動地說。

夕陽下,三眼新打的筒井如明珠鑲嵌戈壁,輸水管網似銀色琴弦,奏響人水和諧的新樂章……

(納日娜 趙曉濤 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