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產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卻將“養老”作為非法集資的幌子,利用老年人對健康、財富和情感的需求,設計出花樣翻新的詐騙套路,手法翻新如同鬼魅變幻。

圖片來源:新華社
日前,公安部公布5起養老領域非法集資典型案例——從內蒙古的“墓地返利”、遼寧的“醫養結合”誘餌、湖北的“會員卡”陷阱再到湖南的“康旅”幌子等……涉案金額累計超22億元,8000余名老年人深陷泥潭。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后,是一個個家庭的血汗錢被吞噬的慘痛現實。
“高額回報”四字,常常是騙子們屢試不爽的誘餌。他們承諾的利息遠高于銀行,卻用“零風險”、“穩賺不賠”的謊言來掩蓋其空中樓閣的本質。但天上掉下的餡餅,十有八九是裹著蜜糖的毒藥。稍有常識便知,任何投資皆有風險,任何高回報背后皆隱藏著高風險。所謂“穩賺不賠”,正是擊中了人性貪念的七寸。
“熟人拉攏”與“溫情攻勢”,則是騙子們深入老年人社交堡壘的利器。他們巧妙地利用親戚、朋友、老同事間的信任紐帶,進行令人心寒的“殺熟”。講座上那些異常熱情的銷售人員,“叔叔阿姨”叫得親熱,甚至端茶送水、噓寒問暖,比親生兒女還顯得殷勤。他們深諳寂寞老人的軟肋——孤獨,有時比貪婪更容易被撬開防備。騙子們打出的“感情牌”,恰恰擊中了老人心中那份對溫情與陪伴的深切渴望。殊不知,這親熱的背后,是冰冷的算計。
當“溫情”突如其來,老人們不妨冷靜想想:這些甜言蜜語的背后,究竟圖你的人,還是你口袋里那點安身立命的養老錢?
為粉飾騙局,騙子們還精心炮制了“專家站臺”與“眼見為實”的幻象。他們請來所謂的“名醫”“教授”“成功人士”講座代言,制造權威光環。又或組織參觀裝修豪華的“養老基地”與風景勝地,以此“證明”實力雄厚。然而這些基地往往臨時租借,甚至完全虛構。有老人曾參觀過南方某“高端養老社區”,亭臺樓閣、綠草如茵,令人神往。可當老人們投入資金后,那片所謂的“養老天堂”,竟如海市蜃樓般消失無蹤,留下的只有租期已到的普通場地與一地狼藉的破碎承諾。
騙子們慣用“饑餓營銷”的鞭子,驅趕著老人們倉促跳入火坑。“名額有限”“限時優惠”“錯過不再有”的聲聲催促,制造出緊張氣氛,讓人無暇深思。一位被騙大娘事后痛陳:“當時就怕搶不到,腦子一熱就簽了……” 這種“過了這村沒這店”的焦慮感,正是他們收割韭菜的鋒利鐮刀。
通過數據分析,養老詐騙有三大特征:一是涉案金額呈指數級增長,農村地區案件同比激增67%,部分縣域出現“全村參與”的極端案例。二是受害者畫像精準化,83%的受害者為60歲以上獨居老人,其中72%具有高中以下學歷。三是作案手法迭代加速,從傳統的“預付卡”“消費返利”,到新興的“數字養老”“以房養老”,詐騙模式緊跟政策熱點,受害者中不乏退休教師、醫生等高知群體。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公安部門持續發力打擊此類犯罪,成效顯著。據公安部公開數據,去年全國共破獲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犯罪案件上千起,涉案金額巨大,一批大案要案被成功偵破,有力震懾了犯罪,為無數老人追回了血汗錢。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守護好老年人的“錢袋子”,公安機關利劍高懸固然重要,但更需筑牢全社會參與的“防火墻”。
子女的日常提醒與陪伴是老年人抵御騙術的第一道堤壩。老年人自身更要常備警覺之心,遇事多與子女商量,多向正規機構咨詢,捂緊養老錢袋子。
推行“透明化”運營模式勢在必行。正規養老機構應主動公示資金流向,幫助老人實時查詢消費明細。金融機構也應主動作為,普及金融知識,揭露最新騙術,讓“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這樣的央行提示深入老人心田,也可推出“老年客戶大額轉賬須親屬確認”服務。
建立“穿透式”審查監管機制。民政部2025年出臺了《養老機構資金監管辦法》,要求預付式消費資金按比例存管。金融監管部門應建立“養老項目白名單”,對跨界經營企業實施重點監控。
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突破3億。當“銀發經濟”成為萬億級市場,守護好老年人的“錢袋子”,就是守護每個家庭的幸福底線。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警示我們:詐騙手法迭代更新,貪婪本性從未改變。唯有保持理性、強化監管、凝聚合力,才能讓老年人真正實現“老有所安”。(王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