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研究所專家”身著白大褂在農藥架前侃侃而談,“農大畢業生”聲情并茂講解“農技妙招”,“助農團”成員傾情演繹“為農民謀福利”……乍一看這些短視頻,您可能還為這些“專業人士”的“情懷”和“熱忱”所感動??烧l能想到,這些看似高大上的“農技專家”,竟全是靠虛假演技包裝出來的“冒牌貨”!近日,央視新聞曝光的“祥禾農資總店”等案例,揭開了短視頻平臺“農技鬧劇”的冰山一角。

翻看這些“農業達人”的賬號,簡介吹捧得天花亂墜,實則對農業知識一竅不通。他們把專業身份變成可復制的“人設模板”,把農業知識變成可編排的“劇本臺詞”,把農民對技術的信任變成可變現的“流量資源”。這些神乎其神的所謂“助農”,實則是披著公益外衣的商業欺詐。這些騙局早已不是個別主播的道德失范,而是一場有組織、有套路、有產業鏈的“精準收割”,形成了一條“造假——引流——變現”的完整產業鏈。它撕開的,不僅是農業知識傳播的信任裂縫,更是流量時代商業倫理的崩塌。

假農技專家泛濫成災,短視頻平臺難辭其咎。從“祥禾農業”旗下1000多個賬號的“矩陣式”運營,到“祥禾助農團”新人設賬號的“批量生產”,再到實地調查發現的“店鋪空殼”“人設造假”,平臺對賬號資質的審核幾乎形同虛設。追求利益至上的流量算法,讓平臺從“信息中介”淪為“騙局幫兇”。有效切斷平臺的流量利益通道,必須強制實施資質認證,注重內容先審后發,推進算法調整,打擊“矩陣號”黑產。要讓平臺明白,流量不是“免死金牌”,任由假專家在其地盤上收割農民血汗錢,其就是妥妥的“共犯”。
這些騙局的蔓延,也暴露了監管的失責失位?!吨腥A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明確規定,農資產品不得虛假宣傳。祥禾農業們之所以肆無忌憚,源于“表演式科普”成了灰色地帶的“護身符”,法律難以精準打擊。撕破虛假畫皮,監管必須堅決亮劍。要對農資產品建立“生產——銷售——效果”數據庫存,實行全鏈條溯源。要嚴懲虛假人設,頂格處罰虛假宣傳和詐騙行為。要聯合農業、市場監管、網信等部門,對各類坑農害農行為嚴厲打擊。絕不能等到農民“血本無歸”時才行動,必須主動出擊,讓作惡者“被罰到傾家蕩產”。
食鹽殺蟲、白醋增產、啤酒當葉面肥……這些毫無科學依據的“土方子”,被包裝成“農資店絕不會告訴你的秘密”;用“不用就虧了”“專家推翻自己”的套路,先制造焦慮,再收割流量。假農技專家之所以猖獗,一個重要原因是真專家的聲音被淹沒,真技術的傳播渠道被擠壓!讓科學回歸田野,讓專業成為主流,必須重建技術推廣體系,讓真正的專家站到C位。要傾力打造官方農技平臺,推動農技人員下田,強化資源傾斜支持,重塑農民對技術的信任。農業、農村和農民,從不需要“演員專家”,而是“泥腿子專家”。
農民之所以被“假專家”收割,在于對農業技術的真實需求。他們渴望通過科學種植提高產量,卻因信息不對稱,容易上當受騙。最大限度地避免被假專家亂象傷害,提升其辨別能力也是治理的關鍵一環。要深入開展“短視頻防騙課堂”,讓農民擦亮眼晴,警惕“權威話術”陷阱,變“被動受騙”為“主動識破”。要建立“農民互助監督”機制,鼓勵農民相互分享“踩坑”經歷,提升防御意識。要曝光“假專家”黑名單,讓“騙子”無處遁形。躲坑避雷不能全指望別人,被割過一次“韭菜”,也要學會“吃一塹長一智”。
農業是國之根本,假農技專家的瘋狂斂財,本質是一場對“三農”底線的公然踐踏。任何把農業當“提款機”、把農民當“韭菜”的行為,都該被釘在恥辱柱上。正本清源,必須讓平臺“守住門”、監管“揮好劍”、技術“扎下根”、農民“擦亮眼”,這是對土地的敬畏,更是對農民的尊重。是時候讓“假專家”們滾出農田了——因為這里,容不下半點虛假,更容不下對農民的半分欺騙!(作者:任國良)(圖片來源: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