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今年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過去,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增長,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過度開發資源,肆意排放污染物。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了經濟效益,卻帶來了河流污染、土壤退化、沙塵肆虐等一系環境問題,不僅損害了生活質量,也制約了長遠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近年來,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立法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修訂實施“史上最嚴”環境保護法,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多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法律保障。然而,在執行層面仍存在短板:部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違法排污,一些地方監管部門執法不嚴、處罰力度不足,導致違法行為屢禁不止。未來應繼續加大執法力度,做到“零容忍”,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同時,應提升監管能力,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執法精準度和效率。
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在環境保護中責任重大。一些大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加大環保投入,實現了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但部分中小企業環保意識淡薄,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視環境保護。對此,政府應加強引導與監管,并通過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其開展環保改造,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離不開每個人的參與。我們可以從日常小事做起,節約用水用電、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類、綠色出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匯聚起來,將成為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同時,還可以積極參與植樹造林、垃圾分類宣傳、河流湖泊保護等公益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理念,帶動更多人加入綠色行列。
環境保護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更是一場持之以恒的持久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政府到企業,從社會到個人,各盡其責,形成合力,更好地守護我們的綠水青山,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麗宜居的家園,共同奔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文/王思思 通遼市委網信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