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體驗民俗風情的同時,發現那些藏在古街老巷里的歷史文化,才是讓一趟旅程“值回票價”的關鍵。歷史文化與旅游這對“黃金搭檔”,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悄悄改變著人們的出行體驗。
火出圈的淄博,除了燒烤的煙火氣,更有齊國故都的歷史底蘊在撐腰。游客啃著燒烤逛周村古商城,看明清建筑里的老字號,聽街頭藝人講管仲相齊的故事,這趟旅行就從“吃頓好的”升級成了“漲知識的”。還有大唐不夜城的火爆,靠得絕不是耀眼的燈光秀,而是游客想圓一個“長安夢”——穿漢服逛朱雀大街,看一場《長恨歌》實景演出,感受盛唐氣象的豪邁。這些地方的走紅,說白了就是把歷史文化做成了“看得見、摸得著、能參與”的旅游產品。
歷史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深挖歷史文化資源,讓旅游更有“說頭”、更有“看頭”、更有“玩頭”。就像故宮,以前提起它總覺得“高冷”,可自從推出文創產品、開了線上直播,甚至讓文物在《國家寶藏》里“開口說話”,年輕人突然就愛上了這座600多歲的宮殿。游客涌進故宮,不僅是看太和殿的金鑾寶座,更是想聽聽九龍壁的傳說,猜猜珍妃井的往事。旅游就像個“文化翻譯官”,把晦澀的歷史變成了大家都能懂的故事,讓千年文脈在打卡拍照里活了過來。
歷史文化和旅游的結合,還能讓一座城市“逆襲”。云南的沙溪古鎮,曾是茶馬古道上的“失落驛站”,因為保留了完整的古戲臺、玉津橋,靠著“體驗馬幫生活”的旅游項目,成了文藝青年的寶藏地。當地白族老人擺攤賣扎染,手藝人開起非遺工坊,游客花錢學做乳扇、聽馬幫調,歷史文化成了村民的“致富經”。這哪里是旅游帶動經濟,分明是歷史文化在“打工養家”啊!
當然,也有人擔心過度旅游會毀了歷史文化。但看看那些做得好的地方就知道,只要把握好“保護”和“利用”的度,完全能雙贏。比如蘇州平江路,一邊是小橋流水的古巷,一邊是咖啡館和書店,老字號糕點鋪和網紅奶茶店和諧共處。游客在這兒既能看評彈聽昆曲,也能喝杯咖啡發發呆,歷史文化沒被商業化淹沒,反而多了幾分煙火氣的溫柔。
旅游就像一場歷史文化的“沉浸式追劇”,人們在旅程中遇見的每一塊碑刻、每一曲民謠、每一道非遺美食,都是文明留下的“劇情線索”。而歷史文化呢,也借著旅游的東風,從博物館的玻璃柜里走出來,變成了我們身邊鮮活的風景。下次再規劃行程,不妨多留點心給那些有故事的地方——畢竟,風景會過時,但文化的味道,能在記憶里存很久。(文/王慧敏 通遼市委網信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