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我們要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必須切實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從而更好匯聚民族發展合力、促進社會進步、保障國家長治久安。
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必須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引領力建設,始終堅持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全面深入具體地貫徹到高校各項工作中,能夠幫助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是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場所,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能夠有效消除各民族師生之間的隔膜,促進各民族師生在日常交流中增進了解、深化信任。
當今,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讓信息傳播進入“加速度”時代,海量多元的信息正以極快速度在網絡空間流動。在此背景下,一些錯誤思潮借助社交媒體、網絡論壇等平臺,悄然向高校蔓延。青年學生由于社會閱歷尚淺、思想鑒別力不足,面對網上的不實信息和錯誤言論時容易受到誤導,可能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產生認知偏差,甚至滋生錯誤認知。
在教育教學實踐層面,部分高校尚未充分認識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極端重要性。一方面,一些高校的課程體系還有待完善,教學內容往往局限于理論宣講,教學方法多以傳統講授為主,缺乏創新性與吸引力;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未能與學科教學體系有機融合,致使教育內容零散割裂,難以形成系統連貫的知識架構,不能精準契合學生的認知需求與成長特點。
在校園文化建設層面,部分高校未能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充分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校園文化元素,導致文化育人的隱性功能不能充分釋放,難以發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學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難以通過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不利于從文化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為此,高校要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起覆蓋全面、層次分明的課程教育體系,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理論課、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在思政理論課程建設方面,要加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教學內容的比重,以中華民族歷史演進為主線,系統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在專業課教學環節,要結合學科特性,深度挖掘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在通識教育課程中,要設置多樣化專題,通過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幫助學生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全面認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同時,要開發民族文化傳承、跨民族交流案例分析等特色選修課程,結合地域文化特色與前沿研究成果,以專題研討、實踐調研等多元形式,拓寬學生的認知邊界,以此引導學生從歷史邏輯、現實需求與未來發展等多重維度,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必然性與重大現實意義。
針對青年學生思想活躍的特點創新教育方式。要優化整合實踐資源,創新多元化教學模式,以此有效提升相關教育工作的育人效能。充分利用地方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典型的文化傳承案例以及突出的民族團結先進事跡,作為生動鮮活的教學素材;依托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等文化資源,開展實地研學活動,讓學生在歷史場景與現實案例的沉浸式體驗中,深刻感悟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教育創新,打造虛擬文化體驗場景,助力學生突破時空限制,感受各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風情與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搭建數字化文化傳播平臺,通過線上博物館、云展覽等形式,拓寬學生接觸多元文化的渠道,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教師隊伍作為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對教學成效起著決定性作用。高校要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重點工作,全力培育一支政治立場鮮明堅定、專業能力扎實精湛的教師團隊。一方面,通過定期開展系統化的專題培訓,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相關政策法規等核心內容進行深度解讀;另一方面,組織高水平學術研討活動,搭建教師交流互鑒平臺,推動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助力教師精準把握教育的核心要義,持續提升教學創新能力與育人水平。要鼓勵教師開展相關課題研究,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相融合,為教育教學提供堅實支撐。要構建科學完備的激勵體系,設立專項獎勵制度,對在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果的教師,予以表彰獎勵。通過頒發榮譽證書、設置教學成果專項獎勵基金、納入職稱評聘加分項等方式,充分肯定教師的工作價值,激發其投身教育工作的內生動力,進一步調動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實踐創新的積極性,形成良性競爭與協同發展的良好氛圍。
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演,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演講與征文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從多維度分析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內涵與現實價值;要優化校園文化景觀建設,打造中華民族文化長廊、民族團結主題雕塑等文化地標,讓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者:于利華,單位:包頭鋼鐵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