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根本方向,鞏固發展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良好局面。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地方民族團結宣傳月活動,歷經發展,至新時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而深入地推進。這一工作持續獲得各族干部群眾的廣泛認可與支持,已然成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意義重大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形式,是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關鍵舉措,是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的有效途徑。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涉及面廣、群眾性強,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2010年,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意見》,明確了開展創建活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工作機制。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繼承和發揚了不同時期的好經驗好方法,充分吸收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探索形成的新經驗新成果,積極回應了各族群眾關注的熱點,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貫穿創建工作全過程,加強了創建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建設。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著力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對創建工作提出了從內涵、形式、方法等多維度全面提升的更高要求。2023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提出要“鞏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我區開創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依據。在2024年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等五個方面深入闡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進一步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經過長期探索,我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范圍不斷擴大、領域不斷拓展、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內涵不斷深化,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力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增進了各族群眾的相互了解、促進了彼此的交往交流交融,助推各族群眾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讓大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
經過不斷實踐探索,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內容上更加凸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主題,在方式上更加彰顯人文關懷、實體呈現、大眾普及,在主要對象上更加突出分眾化和精準性,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向更高標準、更高質量邁進。
構建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增強創建工作感染力。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工作,民族工作做得好不好、宣傳教育成效如何,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形象。一直以來,內蒙古聚力打造“一周兩月”宣傳品牌活動,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深入落實自治區黨委關于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的決定及28條措施,常態化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群眾教育,闡明黨中央對內蒙古關懷引領的“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多點發力多措并舉,增強創建工作凝聚力。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內蒙古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八進”活動,多點發力、多措并舉,扎實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走深走實、走向縱深。各地區各部門結合職能職責,積極創新方式和載體,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擴容提質增效工程,成立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力度,深入宣傳貫徹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法律法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將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宣傳教育抓在日常、融入各族群眾生產生活,使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更加飽滿。
全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要著力從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擴大范圍、拓展領域等方面持續發力,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力打造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創建工作溫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大團結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基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要有序推動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不斷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引領,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制定相關政策支持各族群眾跨地區雙向就業創業;推進“三項計劃”提檔升級增效,豐富內容、完善制度,搭建更多載體和平臺。
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提升創建工作廣度。邊疆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是展示國家實力和形象的窗口,是確保國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為抓手,持續深化,為邊疆治理提供借鑒;注重強化戰略、政策、機制等協同,加強在組織管理、政策規劃、深化改革等方面的統籌力度;積極發揮“五個共同”長廊建設在邊疆治理中的作用,穩步推進新時代穩邊固邊興邊富民行動,努力實現邊民富、邊境穩、邊防固。
推進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提升創建工作厚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要支持民族地區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各地區在經濟上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融為一體;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事業建設,多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進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提升創建工作深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能否全面貫徹到位,關鍵看和具體工作結合得緊不緊、融入得深不深。《內蒙古自治區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促進條例》將全面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這一重大目標任務寫入其中,這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內蒙古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為全國各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索路徑、積累經驗。要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行動相結合,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各部門配合的局面,積極組織調度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充分體現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確保創建過程群眾參與、創建成效群眾評判、創建成果群眾共享。
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是實現中國夢的根基所在,是實現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力量所在。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開展,全力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作者:娜仁其木格,系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院長、研究員)